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精神健康科技有待拓展 (鄧淑明博士)

By on September 2, 2019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每20人便有一人有抑鬱症狀,其治療費用和因病喪失工作能力等社會成本高昂。(Freepik網上圖片)

每20人便有一人有抑鬱症狀,其治療費用和因病喪失工作能力等社會成本高昂。(Freepik網上圖片)

近日香港瀰漫着鬱悶的情緒,嚴重到如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以「疫症」來形容。我一直倡議的智慧城市就是以人為本,為人解決難題是推動發展的關鍵。深入探索相關數據,有以下發現:

人數: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研究,每20人中便有一人有抑鬱症狀,即全球有3.5億人受此困擾,世衞並預期到2030年,對抗抑鬱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療重擔。

人口特徵:據估計,高達四分三人在24歲前發病,約四成更早至14歲。日本文部省去年底發表報告,指2016至2017年日本兒童及青少年的自殺數字是1986年以來的新高。

成本:抑鬱症等精神病的治療費用和因病喪失工作能力等的社會成本高昂。刺針委員會(Lancet Commission)去年底發表的研究顯示,到了2030年,精神病患者每年共有120億天無法工作,對全球經濟影響達16萬億美元,接近2017年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的出口總額(17萬億美元),可見問題的嚴重性。而美國在2013年估計全國在精神病的相關開支達2010億美元,比心臟病、癌病和腫瘤等更高。個人而言,看一次精神科醫生所費不菲,中外皆然。因此,即使醫療服務普及如英國,一半人認為自己一生中曾經歷精神問題,不過其中僅三分一會接受診療。

使用創新科技如VR技術等治療抑鬱症仍在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路透資料圖片)

使用創新科技如VR等治療抑鬱症仍在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路透資料圖片)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使用創新科技於治療這個影響廣大的疾病卻只在起步階段。據White Star Capital的數據,精神健康科技獲得的創投基金由2017年的3.2億美元,去年已大幅增加至近8億元,雖然金額還是相對較少,但發展潛力巨大。醫療公司創辦人Edouard Gaussen分析,這些科技大致可分為六類:

一、電子計算認知行為治療──透過手機程式協助患者以冥想等方法,改變負面情緒和行為,毋須使用藥物,據說對早期患者成效良好。

二、電子治療──以文字、圖片、片段、通話等方式提供治療。

三、專業人員的工具──針對治療人員的需要,以軟件提高工作效率。

四、消費者的工具──主要協助患者制訂日常生活目標、管理個人日程、改善情緒方法,或者患者之間建立網絡等。

五、硬件──透過如虛擬實境(VR)裝置、智能手帶或配備傳感器的裝備,捕捉患者的生理數據,協助治療人員監察和調整療法。

六、應用人工智能──透過對話、預測性分析、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應用,在預防、診斷和治療方面提供個人化及更有效的服務。

香港正經歷史無前例的困難,因此大家既要集思廣益謀求破解之道,也應不囿於舊有模式,而資訊科技在此應可擔當重要的角色。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