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analys統計,小米第二季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5310萬部,按年猛增87%;其市佔率達到17%,按季提升3個百分點,首次超越蘋果(市佔率14%),成為第二大品牌,距離三星(19%)僅一箭之遙。
難怪在本周二(10日)於北京舉行的小米年會上,該公司創辦人、董事長兼大股東雷軍意氣風發,揚言「3年內拿下全球第一」。適逢今年是小米第一代手機誕生10周年,雷軍憶述當初創業時大多數人不看好,他卻提出「用5到10年時間登頂全球第一」,被視為「發夢」,他則笑謂:「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到了今天,雷軍認為小米的成績證明「夢想一定要有,夢想也一定會實現」。
小米在最近一年銷量跳升,一大原因是「接收」了華為被美國制裁後流失的市場份額。據去年第二季的Canalys智能手機出貨量統計,全球冠軍正是華為,市佔率達20%,但今年已經「榜上無名」。小米的市場定位跟華為最接近(非完全一樣),冷手執個熱煎堆,成為「最大贏家」。
不過相對來說,華為手機涵蓋高、中、低端所有檔次,從售價2萬元的5G摺機(Mate X)到幾百元一部的「長者機」都有,憑「大包圍」搶佔市場份額;小米則專攻中端檔次,以「PE值」(性價比)作招徠,其最暢銷機款通常售價千多二千元,性能及質素卻跟其他品牌貴價旗艦機相差不遠,堪稱「蔗渣價錢,燒鵝味道」。
PE超值這賣點,早已令小米手機在海外市場愈來愈受歡迎,若非本身爭氣,根本難搶到華為的流失份額。據IDC統計,小米手機今年第二季國內銷量1340萬部,海外銷量達3970萬部,即「外銷」較「內銷」高出接近200%,反映小米不愧是真正國際品牌,不只靠中國人追捧。
膺12國市場最暢銷手機
Canalys資料顯示,小米在全球12個市場名列最暢銷智能手機品牌,包括西班牙、俄羅斯、波蘭、白羅斯、烏克蘭、克羅地亞、立陶宛、馬來西亞、印度、尼泊爾、緬甸、哥倫比亞。其中,值得留意的是立陶宛、印度和緬甸。立陶宛剛因准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被北京政府召回大使;正如新華社評論指出,這個東歐國家基於歷史原因「仇俄親美」,近年轉為「在反華道路上愈走愈遠」,扮演「反華急先鋒」。印度則於去年跟中國爆發邊境衝突,雙方互有死傷,現時看來勢成水火。另緬甸有不少民眾認為軍政府與中國關係密切,對此深感不滿,近月掀起排華浪潮。
但在這三個反華情緒高漲的國家,小米都成為No.1手機品牌,突顯其軟實力強勁。事實上,相比於華為,小米較少標榜中國品牌色彩,甚至有點刻意低調,觀乎其清新簡約設計風格,並以英文字母MI為商標logo(曾禮聘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修改),確實沒太多「中國味道」,配上超值PE,得以在立陶宛、印度等市場大受歡迎。
惟小米亦不無隱憂,比起三星和蘋果在晶片、半導體、熒幕面板、記憶體、操作系統等領域具有核心技術實力,小米多年來只被視為「組裝商」,把不同供應商的零件組裝成一部手機出售,最要命是很多核心零件(如CPU晶片、Android操作系統)皆掌握在美國廠商手中。
即便是華為,在晶片、操作系統等方面擁有多年研發積累,所以被美國制裁後仍能使用一些較慢速晶片,配搭自家「鴻蒙」系統,繼續生產中低端手機。可是touch wood萬一小米也被制裁,隨時「坐咗喺度」,比華為更大鑊。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