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科研成果落地 意義勝寫論文

By on November 29, 2021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中大電子工程學系博士生譚達新表示,自己從事語音合成研究已有3年,今次是首次開發廣東話語音合成系統。研發過程最難忘的,不是技術挑戰,而是項目背後的意義。

「身為PhD(哲學博士)學生,平時只會思考如何解決學術問題,成果最終轉化成論文──頂多是專利,不一定可以落地供人使用,為人們帶來實質意義。」如今終於有一個受惠者(Jody)站在他面前,「我感受到,研發出來的技術真有其用,這種感覺可能發表10篇、20篇論文都不會有。」

身為譚達新的恩師,中大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李丹亦有類似感覺,「人人都說AI技術有多厲害、產生了幾多間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創),但它離普通人很遠。你可以問問普羅大眾,AI對他們的生活起了什麼作用,可能很多人對AI技術,例如Facial Recognition(人面識別),是懼怕多過樂於應用。」他認為,若要拉近AI跟民眾的距離,研究人員要製造更多「AI助人」的活生生例子。

李丹(左)認為,要製造更多「AI助人」的活生生例子,以拉近AI跟民眾的距離;旁為博士生譚達新。(黃俊耀攝)

李丹(左)認為,要製造更多「AI助人」的活生生例子,以拉近AI跟民眾的距離;旁為博士生譚達新。(黃俊耀攝)

技術料可惠及腦病患者

程式暫名為Voice of Jody,顧名思義用家只得Jody一人。無論是Jody本人抑或李丹,其實都希望程式可惠及其他病人,「如果有其他人想用這程式,我一定歡迎。但就算最後只得Jody一個用家,我亦沒所謂,一個人用就一個人用。」

李丹曾跟醫生討論,認為語音合成技術可以幫助患腦部疾病(如柏金遜症)、預計說話能力將衰退的人保留聲音。他亦指隨着智能電話的錄音功能不斷改良,以後說不定可利用一些質素甚佳的現存語音檔來輔助訓練AI,「即是安排說話能力已很差的人到錄音室留言,但同時以一些他過去的錄音作為輔助,以還原他的靚聲,這方面值得嘗試及研究。」

延伸閱讀:

AI語音App助舌癌婦「說話」 中大應港青求援 「留住媽媽聲線」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