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百年前,甲午戰爭的假新聞(下)(沈旭暉)

By on June 13, 2019

本文作者沈旭暉為《信報》主筆(國際),為《信報》撰寫專欄「平行時空」,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日本畫師以浮世繪風格描繪甲午戰爭的《臺灣陸軍攻擊之圖》。(資料圖片)

日本畫師以浮世繪風格描繪甲午戰爭的《臺灣陸軍攻擊之圖》。(資料圖片)

前天談及中日甲午戰爭時,大清流行的「假新聞」,頗有類似今日社交媒體fake news的功能,而作為甲午戰爭勝方的日方也製作版畫,除了歌功頌德、大事表達日軍的強大之外,也可以看到更多。

令浮世繪風格再次流行

例如一些版畫附有歐陸語言,顯示日方當時積極向歐洲展示自身力量、渴求列強接納和承認的心態。而日本畫師也會「二創」中國畫師的「清軍大勝」作品,諷刺中國人不願接受現實,這裏可以看見日本人的「知中」,以及百多年前「古人」的心態,與現代人其實沒太大分別。

兩國畫師透過「二創」互相嘲諷,類似我們在社交網絡上以「分享」或「retweet」來發表評論╱吵架;至於今日在社交網絡大行其道的「迷因」(meme) ,操作靈感大概就是來自以前時事畫報上的單幅作品,配以小量說明文字諷刺時弊。這類作品在甲午戰爭期間,也大為流行。甚至有評論指出,這場戰爭令一度已經衰落的浮世繪風格,再次(和最後一次)流行。

假新聞、謠言雖然怎說也不理想,不過它的存在和擴散,顯然也有人性的脈絡。與啟蒙時代和理想家的期望不一樣,人始終是非理性的。人的心理,有自我保護機制,而人類社會也以各種程度不一的謊言潤滑自身。

可能有一個直抒己見而惡評,你聽到自然會不開心,人與人之間關係可能就會破壞。(法新社資料圖片)

可能有一個直抒己見而惡評,你聽到自然會不開心,人與人之間關係可能就會破壞。(法新社資料圖片)

一群有相似認同感的人,就是國家、民族,事實上是每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另類事實」,也就是共同信仰的「假新聞」,它的存在可能是集體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而每一個國家民族的由來傳說,幾乎沒有一個是真實的。這些「假」,可能是官方維護的,也可能是民間約定俗成的文化,分別只是這種「不求真」,程度是極端或者較為溫和。

BBC近月刊登一篇文章,問道「如果所有謊言都消失會怎樣?」最簡單的例子是,如果我們轉了髮型、換了一對新鞋,我們期望別人坦白回答,還是圓滑評論?10個評價者,可能有一個直抒己見而惡評,你聽到自然會不開心,人與人之間關係可能就會破壞。兩個普通人之間的心病,可能只是心病;但如果是兩個社團的大佬、兩個政黨、兩個國家,衝突的代價就不容易說。

撒謊易得方便和利益

這就是為什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今日被視為歷史定論,但在當時卻流行另一種看法,近年流行的網絡名詞「曼德拉效應」,不就是那麼回事?謊言除了令別人的敵意降低,其實也是出於自身的心理需要。有些事情就像民間故事,以訛傳訛之中,附帶其他社會功能。希臘神話有人物戴上蠟燭翅膀飛翅,最後翅膀因為太接近太陽而融化墜落。最可怕的也許不是假新聞,而是地球人內心對它的需求,而不自知。

謊言除了令別人的敵意降低,其實也是出於自身的心理需要。(路透資料圖片)

謊言除了令別人的敵意降低,其實也是出於自身的心理需要。(路透資料圖片)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0613_P17

其他沈旭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