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用AI準確統計遊行人數 (吳歷山)

By on June 29, 2019

本文作者吳歷山,為香江智滙主席,為《信報》撰寫文章,原文在此

民陣聲稱的200萬人遊行,意味除了老、弱、病、幼和無法出動的人士以外,香港有約一半市民上街抗議。(法新社資料圖片)

民陣聲稱的200萬人遊行,意味除了老、弱、病、幼和無法出動的人士以外,香港有約一半市民上街抗議。(法新社資料圖片)

遊行集會,尤其是大型事件的參加人數是衡量事件性質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是政府、政黨及廣大市民最關注的陰晴圖和氣象表,也是當局制訂政策的重要參考。但是一貫以來,香港對遊行集會的統計陷於一片混亂,數字落差之大令人咋舌。以最近3個月的人數統計為例:

巨大落差 數字失意義

3月30日第一次反修例遊行人數,主辦方(民陣)報1.2萬人,警方報(指高峰期.下同)0.5萬人(相差2.3倍);4月28日第二次反修例遊行,民陣報13萬,警方報2.3萬(相差5.6倍);6月4日六四燭光晚會,支聯會報18萬,警方報3.7萬(相差4.7倍);6月9日反修例大遊行,民陣報103萬,警方報24萬(相差4.3倍);6月16日反修例大遊行,民陣報200萬,警方報33.8萬(相差5.9倍)。雙方數字相差倍數直線上升,而絕對數字相差高達160多萬的有史以來的最高峰,究竟哪個數字更接近事實?

民陣指他們是分幾組人在幾條天橋計算人數,按路面範圍有幾多人,再以通過的人流計算而得出人數;警方則是派員於多個高點作出觀察,以及點算某一時段在不同區域所聚集的人數,從而評估參與集會的人數,並稱屬「粗略估計,供內部參考」,似乎也留下空間讓人自己去推測遊行總人數。

民間方面,如雷鼎鳴教授的計算方法,計出的人數與警方較接近,也有參與遊行的學者用目測估計人數,卻與主辦方的數字接近。但以上均以人工點算為主,難免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和左右。

按一般理解,數字的巨大落差源自於政治炒作,有些人力求擴大影響把數字盡量「放大」,有些人為了降低遊行效應把數字盡量「縮小」,因此有指均屬「臆測數」、「政治數字」或「印象數字」之說。但是,當差距愈來愈大,就失去了數字的真正意義!騙了自己,也騙了全世界。

大型事件的參加人數是衡量事件性質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何澤攝)

大型事件的參加人數是衡量事件性質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何澤攝)

就拿6月16日民陣聲稱的200萬人與警方聲稱的33.8萬人來講,這可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200萬人遊行意味除了老、弱、病、幼和無法出動的人士以外,香港有約一半市民上街抗議;而33.8萬人遊行意味約每20人中有一人上街抗議,這兩項數字向社會發放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訊息,決不能含糊不清!

人數的精準統計不僅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在商業、民生、治安、交通等領域也極為重要,在軍事上更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來不得半點的誤差,因此,現代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alligence, AI)在這方面突飛猛進。早在十幾年前已聽說,衞星定位已精準到能清楚分辨地球上1米大小的物體形象。這些年,隨着科技發展,精準度大大提高不在話下。

AI替代人力 勢在必行

本月25日筆者隨「香港智庫大灣區考察團」訪問廣州一間專注電腦視覺與AI高科技公司,該公司2017年3月與百度、騰訊、科大訊飛同時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互聯網+」重大工程及「AI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單位,在AI應用在商業、民用、大型人流統計等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

因應近來香港遊行人數的爭議,訪問團成員詳細詢問了關於大型遊行用Al統計人數的問題,回答是「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令人振奮。日前,香港也有Al專業人士提出可以用Al取代人手,提供更準確的遊行人數。

可以肯定的是,以目前科技水平,完全可以更精準統計遊行和集會的參與人數,「這不是做不到,而是做不做的問題!」

筆者建議,政府和民間的機構團體盡快投放資源,引入AI設備和技術,必要時可開放個別專業航拍作出配合,對大型集會遊行等事件,在保護私隱的前提下,做出數據收集和科學分析,為社會提供真實可靠的人數統計。

香港有Al專業人士提出可以用Al取代人手,提供更準確的遊行人數。(法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有Al專業人士提出用Al取代人手,提供更準確的遊行人數。(法新社資料圖片)

其他吳歷山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