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倡Bitcoin改算法節能 挖礦每年消耗等同泰國用電量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以比特幣(Bitcoin)為首的加密貨幣,經常被批評不環保。加密貨幣分析網站Digiconomist推算,全球比特幣每年消耗的能源,與整個泰國用量相同(約204TWh);當中產生的碳足跡,規模為每年約1.14億噸,相當於捷克產量總和。美國多個環保團體日前聯合呼籲改變比特幣演算法,為加密貨幣網絡節能。
美國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USA)、美國環境工作組織(EWG)等團體,近日發起「改變代碼,而非氣候」(Change the Code, Not the Climate)活動,呼籲比特幣的軟件開發人員,把網絡現時用於驗證交易的系統,從「工作量證明機制」(PoW)形式,改為「權益證明機制」(PoS),聲稱做法可令比特幣碳足跡劇減99.9%。
硬件昂貴 礦工為保護投資拒變
簡單而言,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需要電腦設備大量運算,以驗證區塊鏈交易問題,這一過程稱為「挖礦」(Mining)。當機器解決問題時,礦工將獲得代幣獎勵。環團支持的權益證明機制,將隨機選擇電腦設備,為區塊鏈創建區塊;而未被選中的電腦,就負責驗證創建的區塊。要成為權益證明機制一部分,礦工須持有一定數量代幣作抵押。
綠色和平揚言,最大型採礦公司、大型交易所,以及代碼開發人員,大概只要30人同意,便可轉換到權益證明機制。科技網站The Next Web質疑,平均而言,業界每周成功開採一次比特幣,就要在硬件花費180萬美元(約1404萬港元)。礦工大多為保護這些投資,在修改軟件代碼持保守態度,寧可維持更慢、更昂貴的現狀,無意破壞協議的安全性。
再者,不少比特幣的持份者對綠色和平的建議嗤之以鼻,畢竟這項營銷任務的大部分資金,是來自億萬富翁Chris Larsen,他是加密貨幣瑞波幣(Ripple)聯合創辦人。瑞波幣不但是比特幣競爭對手,亦是聯合國支持的「加密氣候協議」(CCA)創始成員,旨在促進可持續的加密貨幣交易。
通脹高 近半受訪者買數碼資產
與此同時,全球通貨膨脹加劇下,面對貨幣貶值的民眾亦開始接納加密貨幣。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Gemini周一(4日)發表調查結果,在美國、拉丁美洲及亞太地區訪問近3萬人,約一半受訪者承認,去年首次購買數碼資產。巴西、印尼居於領先地位,有41%受訪者報稱有加密貨幣;美國、英國分別佔20%及18%。
去年持有加密貨幣的受訪者當中,79%表明購買數碼資產主要出於長期投資潛力。此外,印尼、印度等地區有64%受訪者同意,加密貨幣可以對沖通脹。CoinDesk報價網站顯示,每枚比特幣約報4.6萬美元(約35.9萬港元),比去年11月高位6.8萬美元,已大幅回落三成以上,卻無損礦工投資力度。
中國自去年禁止加密貨幣挖礦行為,促使礦工把運算基地移往美國,後者成為挖礦作業量最大國家。科技網站CNET報道,美國部分燃煤發電廠原本即將停運或廢棄,卻突然因比特幣挖礦而獲得新客源,結果蓬勃起來。當比特幣價高,礦工就願意消耗更多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排放大量溫室氣體。
要推動可持續的替代方案,除了環保團體呼籲,政府牽頭不可少。然而,歐洲議會委員會在上月14日,否決了一項禁止在歐盟內以「工作量證明機制」挖礦的法案。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在脫歐後致力發展金融服務業,擔心加密交易人才外流,相信短期內也難以禁止挖礦。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