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競速無人機女將首戰世運 (港隊代表黎嘉琪)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被譽為「空中Formula One」的競速無人機,飛行過程極具速度感,適合任何年齡人士參與,更可出戰不同國際賽事。今次請來本周將赴美出戰世運會的港隊代表黎嘉琪,由她分享訓練遇到的困難,以及本港場地須改善之處。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黎)黎嘉琪 競速無人機港隊代表
陳:首次代表香港出戰世運會,心情如何?期望取得什麼成績?
黎:今屆世運會的競速無人機比賽,將於7月9日至10日在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舉行,我會與來自20個國家或地區、共32位選手,以男女混合比賽方式較量。我曾在過去的比賽,接觸不少今次參賽的選手,他們實力強勁。由於我不是全職運動員,只能在公餘時間練習,今次比賽的目標,旨在成績能盡量貼近他們,甚至爭取中游位置。
與航拍機相似,競速無人機是一部四軸無人機,但後者需由飛手自行組裝。比賽時,飛手透過飛行眼鏡,以第一身視角,控制無人機穿越障礙物,以最短時間完成賽道飛行,考驗選手的反應及技術。
操控無電子輔助 考驗耐性
陳:為何會接觸競速無人機?對有意參與這項運動的人,有什麼建議?
黎:我當初玩航拍機為主,與其他攝影發燒友一樣,喜歡四處拍攝。直到2018年,香港需要派女子運動員參加「FAI世界無人機錦標賽」,剛好認識有份參與這項運動的飛手,對方建議我轉型。及後,經過一連串培訓,我成功參賽,同時成為做選手的契機。
由航拍機轉到競速無人機,起初遇上不少困難及挫敗。例如,航拍機設有大量智能輔助,掌控上更加穩定,而競速機沒電子輔助,要依賴自身的訓練,才能完成指定動作。還記得當初由升起競速機,到成功圍繞小公園飛行一圈,我要練習幾個星期。
這項運動非常考驗耐性,須具備征服困難的勇氣,才能堅持下去。我建議初學者可從一些細機(重量低於250克的競速無人機)、模擬器等入手,先嘗試完成一些基本操作。練習時,亦須做好安全措施,以免發生意外。
陳:今年6月《小型無人機令》正式生效,為練習帶來什麼影響?你希望政府有何支援?
黎:條例生效後,用於比賽的正規機種,重量上都屬於甲二類(250克以上、7公斤以下),但在飛行速度上,已超出甲二類上限(每小時20至50公里)。因此,現時在未有固定場地下,很多時要依靠朋友,借出室內場地試飛。
如要進行正規訓練,坦白說,現時沒合適場地,故我們要轉用細機,在室內場練習,期望保持飛行的手感,不會對真實無人機過於陌生。
其實,我們現在有九成時間,已轉戰到模擬器。其一大優點,在於讓選手提早熟習賽道,例如今屆世運會的賽道,設於一個正規的美式足球場內,在香港難以找到這麼大的場地,更不要說搭建一個類似的賽道。
現時模擬器的像真度高,但在真實物理慣性上,仍跟真正的飛機存在差異。若政府能開放一些合適的場地,例如配水庫頂等,本身已圍封、行山人士或路人無法輕易進入的場所,一來飛手能夠放心練習,二來可保障公眾安全。對我們來說,已是很大的鼓勵。
陳:就你觀察,哪些地區的競速無人機選手實力較強?訓練方式上,與香港選手有何分別?
外國備正規配套 優勢明顯
黎:我接觸過的飛手中,來自美國、南韓、台灣、內地等選手實力強勁。這些地方的競速無人機運動發展迅速,以南韓為例,本身設有飛行學校,提供正規訓練及練習場地。當地的飛手自小接受培訓,不少8至10歲的小飛手,實力已接近頂級。
當然,香港飛手實力不差,過往有不少本地飛手參加世界知名的職業賽。可惜的是,香港地方始終較小,為免誤傷他人,飛手要放棄自己的練習時間;加上場地有限,無法如其他地方般,頻繁舉辦賽事或活動。因此,本港的競速無人機運動,發展相對較慢。
正面去看,這項運動日趨普及,參與人數漸多,涵蓋不同年齡層,其中包括退休人士及小朋友。我認識一些11、12歲的小飛手,家長們均十分支持,甚至身體力行陪伴他們。近年有不少學校亦有意在這項運動投放資源。
然而,隨着《小型無人機令》生效,日後發展不明朗,不少家長卻步。未來如何發展,很視乎我們能為這項運動爭取到什麼。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