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可成數字灣區創新窗口 (車品覺)
市場調查機構IDC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規模可達175ZB(Zebibyte,1ZB相等於10億TB),其中超過一半(約90ZB)來自物聯網(IoT)設備,但80%屬於非結構化數據(unstructured data,即未經整理的資料)。建基於數據的機器認知正逐步成為人類了解世界(甚至宇宙)關鍵,因此數據不僅可以作為知識的載體,其流通更可為未來的數字經濟奠基。
對於大灣區來說,這又意味着什麼?首先,內地「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拓展數字灣區,並落實了建立粵港澳跨境大數據中心的政策目標。香港和澳門作為核心的境外城市,有必要針對數據跨境流動不暢通,導致影響民生、窒礙企業創新發展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一如上文所述,數據流通乃數字經濟的必備條件,以創新作為驅動未來經濟增長的香港,更應該急起直追。
其次,隨着大灣區的縱深推進,在全球競合的環境中,香港及澳門應該要充分利用「一國兩制」框架,透過先行先試措施,發揮全球跨境數據樞紐的橋樑作用。港澳兩地可成為國家於全球數字經濟推進過程中的創新窗口,在探索安全、高效的跨境流動標準與規範方面帶來貢獻。
過去兩年,筆者在國內一直參與搭建數據專區概念框架,其中包括北京去年設立、冀改善傳統金融融資的「金融公共數據專區」,給予進駐專區的金融機構有條件開放,涵蓋200餘萬市場主體的登記、納稅、社保、不動產、專利、政府採購等3000項數據。
簡言之,數據專區提供一個封閉的創新環境,讓數據在滙聚流通的情況下,達到符合安全和可控、可追溯的要求,關鍵是能夠針對特定產業和參與方進行較精準的調節。筆者為此在新書《數循環》中總結了建立專區的五大要素:
1. 為專區確立豁免權;
2. 提供進入門檻,嚴控出入口;
3. 以運營管理方式,藉各方合作及共創,實現共贏;
4. 設立數據沙盒機制,達到風險可控;
5. 區內到區外的價值輸出,符合專區的目標。
(編者按:車品覺著作《覺悟.大數據》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