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成創科中心指日可待 (鄧淑明博士)
近年人工智能(AI)的發展在不同範疇都惹人注目,全球競相爭奪相關人才,可是香港對科研投資遠少於近鄰,也鮮有把科研成果商業化,令本地AI人才嚴重不足,因此我過去多番敦促政府要急起直追。而香港大學最近連環出擊,更成為學術界的亮點。港大工程學院於11月底和12月初先後宣布,分別與內地清華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合作培育人才和進行尖端研究。
港大與清華計劃最快在2020年合辦計算機科學雙學位課程,預計會融入AI元素。這是清華首度與其他院校合作開辦課程。計算機科學系是港大工程學院一個學系,學生在兩所院校各修讀兩年,成功修畢4年課程後可獲兩校分別授予學士學位。逾百年歷史的清華一直在內地科技發展的前沿,自去年國務院宣布全面在AI領域推進,角色更加吃重。故此,可以預見這個雙學位課程勢必能吸引中港兩地尖子入讀,為我們培育更多AI人才。
相隔不過兩天,港大又宣布與全球首屈一指的哈佛大學John A. 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結盟,共同成立「精準醫學儀器實驗室」,聚焦醫療診斷、藥物輸送及分析傳感器等儀器設施的研發工作。在全球人口老化、醫療負荷激增的背景下,正如港大工程學院院長趙汝恒教授說,這個合作可結合彼此的科研優勢,把前沿的基礎研究成果進一步轉化,造福社群。
競合發展未來大趨勢
差不多同一時間,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挑選亞太地區35歲以下十大年輕創新者,港大計算機科學系的助理教授羅銳邦博士今年獲此殊榮,是首位入選的港人。他的研究使用全新演算法,不但縮短癌症和罕見疾病診斷所需時間,且有助更準確地選擇所需標靶治療。更令人欣喜的是,他於2016年成功把研究成果商品化,令公私營醫院可採用為患者診斷。
誠如港大副校長高為元教授指出,AI就如一個巨型沙盒,研究領域非常龐大,並非一間甚至100間高等院校可以處理得了。這說得真對,其實今天世界問題錯綜複雜,同行毋須如敵國,不同平台應增加協作,競合(co-opetition)才是健康發展之道。
2018年有個非常圓滿的結束,令人對來年的發展更加充滿期待。我希望港大和本地其他大專院校透過這些不同的協作,結合本地金融、法治的優勢,可把香港營造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助我們再闖高峰。
更多鄧淑明文章:
[ English Version ]
HKU partnership with Harvard, Tsinghua to nurture talent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