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應爭取做大灣區航空倡導者 (廖錦興博士)
東京奧運閉幕後,全城焦點由運動員精神和獎牌誰屬回到各國疫情上,世衞呼籲「大國」不應展開第三針接種,而是騰出疫苗給予貧困國家。「清零與共存」的博弈成為國際議題,內地去年率先復工復產,人流物流暢旺,突顯大灣區的航空運輸的機遇,在大灣區發展規劃中,香港有能力成為區域航空中心,改變過去的內部競爭和資源分配不均局面,將灣區航空運輸的水平提升及打造成國際航空樞紐中心。
大灣區目前有10個民用機場,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雲機場和深圳寶安機場在2018年共有旅客運輸量接近2億人次,貨運吞吐量超過800萬噸。其中以香港國際機場表現最突出,據香港民航處資料,香港2018年飛機起降有42.7萬次,有7435萬旅客人次(全球第八位)及512萬噸貨運吞吐量(全球首位)。
內地經濟發展迅速帶動航空運輸需求,相信灣區航空客貨市場潛力巨大,香港的第三條跑道和廣州白雲機場T2和T3航站樓的投入和建造,加上粵西機場的建設項目,大大增強灣區的承載能力。據波音公司預測未來20年全球商用飛機將增加4萬架,其中20%來自中國市場,按照大灣區的發展必然佔據相當份額。上周,我曾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袁民忠就香港在大灣區航空運輸的角色交流,他表示香港在先進系統、國際航運的豐富經驗及科研發展優勢,可望成為大灣區航空中心及後勤基地。
作為航空中心除了有旅客和貨運的體量外,後勤能力也非常重要,大灣區的十個機場超過1200架客貨機隊需要24小時的補給、維修和檢查工作,沒有先進的系統是應付不了,科研發展也是關鍵,據航空維修工程公司稱,訂制及交付一件關鍵性的飛機工程配件需時數月或甚更久,若有本地3D打印能符合金屬和工程塑膠件的國際安全標準,將大大縮短維修期,增加航運效益。
在2019年中央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內,明確提出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及加快通用航空發展,香港要成為集產業、科技研發、先進系統和金融一身的地方,應主動爭取成為灣區航空領航倡導者的位置。
更多廖錦興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