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港初創培植花膠 明年試產 Avant Meats疫境頭炮 迎人造肉風潮

By on September 21, 2020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全球疫症大流行打擊糧食供應,暴露了傳統肉類產業的流弊,進一步刺激近年科技研製「人造肉」風潮。除了近年大行其道的植物肉(Plant-based Meat),以動物細胞培植的培植肉(Cultivated Meat),亦是另一種新興的傳統肉類替代品。

專攻研發培植肉的香港初創Avant Meats,其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陳解頤透露,最快明年底開始小量生產花膠產品,並計劃與相關公司展開合作。她坦言,「有時連投資者亦不太認識個別技術範疇的不同之處」。

陳解頤(右)預期2022年至2023年Avant Meats的培植肉可較大量投產;旁為錢寶生。(黃俊耀攝)

陳解頤(右)預期2022年至2023年Avant Meats的培植肉可較大量投產;旁為錢寶生。(黃俊耀攝)

動物細胞培育 營養如真肉

陳解頤指出,素肉是以植物為原材料,經過加工處理、混合、調味而成;植物肉產品技術門檻較高, 生產商會運用重組微生物發酵技術(Recombinant Microbial Fermentation),製造出個別種類的蛋白質,加入植物產品當中,令產品更有「肉味」。

「至於我們主攻的培植肉領域,現時尚未有產品在市場出售。」他們會由動物身上提取細胞,讓細胞在嚴密監控的生產機器內生長,成為培植肉產品,「當中所含的營養、脂肪、蛋白質,都與常規生產的肉類一樣。」

Avant Meats團隊由陳解頤與另一聯合創辦人錢寶生博士帶領,去年初着手研製針對亞洲市場的培植肉。

與歐美品牌主攻牛肉不同,公司首個產品是培植花膠;陳解頤坦言,主因是現有生產技術成本仍然高昂,「我們希望選擇一種較易達到Price Parity(追貼市價)的產品,於是選擇售價較高的花膠;在花膠推出後,第二個產品是培植魚柳。」

傳統花膠產品價格不低,濫捕亦會破壞海洋環境。(法新社資料圖片)

傳統花膠產品價格不低,濫捕亦會破壞海洋環境。(法新社資料圖片)

加熱即可進食 正研製魚柳

陳解頤續稱,公司研製的花膠原型產品(Prototype)於去年10月完成,並已舉行數次試食會,魚柳原型產品將於今年底完成。「花膠及魚柳產品,口感與傳統花膠及魚肉相似,只需要加熱就可以進食。」

相對於素肉與植物肉的生產技術成熟,培植肉領域仍有不少技術尚待研發。陳解頤舉例說,他們培植動物細胞、提供營養液,待細胞生長到一定階段之後,會將其置入相當於支架作用的結構性物質,讓細胞在接近體內生長的環境下成長,建立肌肉纖維及結構性組織。

她表示:「第一代產品可能會包含這些源自植物的結構食材,我們現時正在研究讓植物支架可以在生產過程脫離,令第二代產品的組織更加接近動物肌肉。」

「培植肉領域未有產品上市,一大原因是要等待政府建立相關法規,立法程序可以很慢。」陳解頤表示,計劃在2021年底展開小量生產,與食品公司合作,「例如在魚蛋加入我們的花膠產品」。

Avant Meats去年10月完成花膠原型產品,並已舉行數次試食會。(Avant Meats圖片)

Avant Meats去年10月完成花膠原型產品,並已舉行數次試食會。(Avant Meats圖片)

主打中港及亞洲市場

陳解頤預期,到2022年至2023年將開始較大量投產,「如果到時法規容許,(花膠產品)就可進入零售市場,魚肉及魚扒大約2024年至2025年推出。」Avant Meats的花膠及魚肉食品,初步主攻亞洲市場,尤其香港及東南亞地區,亦會按立法情況進入中國內地。「非食品應用方面,我們今年底會宣布新產品。」

「疫情爆發,有感染個案是在肉類、魚類市場擴散,反映由原材料到零售,肉類食物供應鏈有很多薄弱環節。」陳解頤認為,疫情下大家更關注肉類食品安全,亦對食物科技更感興趣。

現有數間食品公司(包括中國公司)有意與Avant Meats合作構思新產品。此外,公司已獲包括香港力矩資本(Lever VC)等機構投資者支持,亦有部分投資者來自海外。

Avant Meats的魚柳產品,口感與魚肉相似,只需要加熱就可以進食。(Avant Meats圖片)

Avant Meats的魚柳產品,口感與魚肉相似,只需要加熱就可以進食。(Avant Meats圖片)

採訪、撰文:吳志南

延伸閱讀:

港未立法規管培植肉 進度遜美星

植物肉太貴 攻華難敵豆製品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