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初創去年度融資額料超疫前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初創疫下營商困難,惟亦有不少新機遇。投資推廣署(InvestHK)初創企業主管陳幗貞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在數碼轉型大趨勢下,不少初創轉戰網絡開拓另類商機,跨國投資者也透過遙距會議發掘具潛力的公司。
畢馬威會計師行(KPMG)與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的調查報告顯示,本港初創在2019至2020財政年度共獲得32.9億元的融資,佔私募風投交易的投資總額近三分一。陳幗貞透露,據悉不少初創疫市融資創佳績,按目前資料估算,2020至2021年度的成績有望超越上一財年。
跨國風投遙距揀蟀
陳幗貞直言,初創以往尋求海外投資, 整個團隊須親赴當地跟投資者會面,方能達成交易。如今,投資方已適應遙距會議等安排,使初創更方便接觸跨國投資者。談到初創經營困難,她認為,在社交距離等限制下,仍須維持盈利增長是最大難關。
她補充,有本地人工智能(AI)機械人初創,推出可於各樓層移動的機械人,協助商場、酒店及辦公室等客戶送遞飲品等物件,以減低病毒傳播風險;該公司在疫市成功取得融資,更進軍海外市場。
至於受肺疫重挫的旅業初創,以Klook(客路)想法最前衞。陳幗貞指出,該公司早期已捕捉住宿度假(Staycation)等商機;此外,在疫情期間,不少烹飪新手樂於深造廚藝,Klook不單為客人提供食材配送服務,更附送相關影片教學。Klook更利用自身資源,開班指導小型旅遊公司如何藉數碼平台帶動生意。
陳幗貞不諱言,若初創每天都要銷售一定數量產品,就未必有時間發掘其他潛在商機。以她所知,Klook從未涉足教育領域,可是在逆境中不斷調整方向,順利開拓全新收入來源,並在本年初獲大額融資。她形容,成功與否取決於創辦人的心態(mindset)。
倘公司在艱難時期依然迎難而上,投資者自然更能看出其潛力。不論初創是以新技術或平台式經營生意,只要具「可擴展性」(scalability),團隊又能彈性調整業務方向,快速適應市場變化,相信終能成長為市場強者。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