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企養蟲消化廚餘變肥料 (蟲兄弟生物科技 余廣滔)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據去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有55個國家及地區面臨缺糧危機,涉及1.35億人口。香港作為經濟發達城市之一,每天丟棄逾3600公噸廚餘,總重量相當於250輛雙層巴士。本地初創蟲兄弟生物科技(Bug Bros Biotech),專門養殖昆蟲處理廚餘,更可生產昆蟲蛋白及有機肥料,今次請來其創始人及總裁余廣滔,講解如何解決有機廢物。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余)余廣滔 蟲兄弟生物科技創始人及總裁
朱:傳統處理廚餘手法,與公司技術相比,兩者有何差異?
余:以我所知,全球90%政府採用「厭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技術處理廚餘,過程產生的沼氣可作發電用途,但亦會有大量污水及沼渣等,一旦後期處理不當,或構成二次污染;額外營運成本隨之增加,項目回報率卻低。
本港廚餘處理費由政府資助主導,上述處理方法為當局財政增添壓力。位於北大嶼山小蠔灣第一期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每天以「厭氧消化」技術處理200公噸本地廚餘,與總數3600公噸數量相差甚遠。
公司設有廚餘廠,通過旗下自動化系統,先把廚餘分類,篩走如骨頭等雜質;再把剩下廚餘磨成糊狀,經系統直接餵飼已養殖的幼蟲。系統現達至工業規模,每天餵蟲份量與次數、幼蟲生長過程等,均由電腦自動化控制,於密閉式環境下進行。
自動化廠房可裝嵌在40呎貨櫃內,只要有水、電及平地,在3個月內就成功搭建。如提供小蠔灣第一期廚餘廠同等面積土地,公司每天處理的廚餘量能比現有技術提高兩至三倍。
幼蟲含豐富蛋白質,身體經烘乾後,可轉化為終端產品,例如作飼料餵養雞或魚等,又或作食品添加物;蟲糞可轉化為有機肥料。當人類再吃回攝取昆蟲蛋白的魚或雞,整個食物鏈就達至新循環。
採用黑水虻 昆蟲蛋白可餵飼
朱:你們揀選何種幼蟲,以應付工業級廚餘量?
余: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在2013年發表報告指出,昆蟲蛋白對人類有益,且向全球推介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團隊其後着手展開研究,發現黑水虻於本地郊外出現,並非外來物種,對人類不構成威脅。第二,該款蟲不喜歡黏附人類,故不會在居家地方出現。第三,黑水虻繁殖及生長速率高,其蛋白質相當豐富。第四,此款蟲較雜食,廚餘中若含有油份或辣椒等調味料,牠亦能消化到。
團隊首先收集蟲蛋,再以生物技術養殖黑水虻幼蟲,確保其生長安全及健康,再以廠內溫度、濕度、空氣供應等環境參數監控,為其提供合適生長環境,平均10天可以收成。以雞糞處理為例,每一噸新鮮幼蟲可消化七噸雞糞;廚餘方面,每一噸蟲則可處理五噸廚餘。
朱:據知,台灣以微生物質分解廚餘,其後作飼料及肥料用途,跟公司做法有何差異?
余:當局直接以微生物菌消化廚餘或發酵,其後用作堆肥,惟肥料成份須再作配方測試,其市場商業價值不高。細菌處理廚餘後,若直接用作飼料,或構成「同源性風險」。廚餘中或含有豬肉、牛肉、魚肉或其他雜質,如直接餵飼同類動物,例如:牛吃了含牛骨粉製的飼料、豬吃「豬」,或導致瘋牛症或豬瘟發生。
以昆蟲消化廚餘的好處多,其任務完成後,可轉化為昆蟲蛋白或肥料,成為終端商品,更具商業價值。此外,昆蟲消化廚餘後,僅轉化為昆蟲蛋白,若用作飼料餵養動物,其「同源性風險」有助減低。
擬競標政府項目 洽企業合作
朱:公司技術曾否落地應用?
余:環境局在3月初批出標書,擬引用昆蟲技術,先以小規模處理本地雞糞。公司已跟當局洽商,現正積極準備標書。內地方面,公司現正跟東莞、珠海及南京政府聯絡,計劃助當局處理廚餘;團隊期望在今年內投入有關應用。
朱:展望未來,公司有何營運目標?
余:除了政府項目,公司計劃跟本地及海外企業合作,例如協助食品加工廠處理如啤酒渣、豆渣、棕櫚油渣等商業廚餘。公司現正籌備新一輪融資,寄望技術得以在本港落地應用,未來亦有意進軍東南亞市場。公司長遠目標是,利用昆蟲生產新型蛋白質,滿足全球人類蛋白質需求,亦有助解決糧食危機。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