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港制裁三部曲 (高天佑)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向國會作證稱「香港不再享有高度自治」,意味着美國有可能「撤回」全部或部分給予香港的特殊待遇,這不免引致城中人心惶惶。據估計,美國涉港制裁將以「切香腸」形式進行,不會一次用上所有招數,大致可分為三部曲。
首先是「大熱門」的取消或調整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以及制裁部分官員和政客;下一步會從金融層面出手,例如制裁部分國有銀行;最後一步就可能從根本上動搖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包括「最後防線」港元聯繫滙率。本文將逐一分析這三部曲的影響及可能性。
先講第一部曲,制裁官員這方面毋須多論,無足輕重。至於獨立關稅區地位,按現時風聲,未必會即刻徹底取消,可能有暫緩、凍結、收窄等方案。
但退一步講,即便真的完全取消獨立關稅區地位,對香港及內地經濟固然會造成影響,卻不會太山崩地裂。事關香港每年出口貨運量超過九成屬於轉口,而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方已對經香港轉口的內地貨物「一視同仁」,例如一件貨物從內地直接銷往美國要徵25%關稅,不會說經香港轉一轉就變成零關稅或較低關稅。
當然,總有部分廠商嘗試出蠱惑,輸入一些內地貨物再扮作made in HK,惟美國豈有這麼易騙,2018年之前未必嚴查,此後已經「揸正來做」。去年被視為made in HK而銷往美國的產品,貨值僅4.7億美元,佔整體出口貨值約0.1%。
正因香港轉口不再具有「低稅」優勢,其餘成本則持續「貴過人」,本地港口貨運量連年下跌,去年降至1830萬個標準箱,排名全球第八、中國位列第六,不但被上海(4330萬個標準箱)、深圳拋離,甚至連廣州、青島也不及。而從美國銷來香港的iPhone、Nike波鞋、Coach包包、加州新奇士橙、波士頓龍蝦、安格斯牛扒等,是否繼續免稅,由港府決定。假若完全失去獨立關稅區地位,無疑會影響香港外貿行業,危及一些打工仔飯碗,但未致於封喉奪命。
或限中資銀行用SWIFT
事實上,香港經濟現時的命根子為金融業,亦是對於中國內地的最重要功能。
較為可能的,是挑一兩家中資國有銀行,以類似「與北韓、伊朗有往來」等藉口實施制裁,只要限制該些銀行使用SWIFT環球轉賬系統,便等於廢了它們一半武功,往後無法經營涉及美元的業務。然而,由於多數中資銀行的涉外業務都是透過香港進行,所以就算只是制裁部分中資銀行,也會令本港金融市場出現混亂,挫損金融中心地位,此為傷害程度達第二級的打擊招數。
至於最終極狠招,相信是從根本上扼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讓中國失去外滙融資窗口,屆時不攬炒也不行。美國若想做到這一步,有無數方法選項,例如把制裁範圍擴闊至大部分在港經營的金融機構(包括中資、港資、外資),甚至直接把港交所(00388)列入「實體清單」。但這種場景在短期內(3年)上演的機會極微,皆因足以導致全球金融大混亂,齊齊重傷。
出招撼動聯滙機會微
很多人關注沿用了37年的港元兌美元聯繫滙率制度會否被動搖,理論上這是港府自行決定採納的貨幣政策,毋須得到美國的批准或認可(1983年時任財政司彭勵治宣布7.8聯滙政策時,也未曾問准美國)。打個比喻,有些國家的貨幣以黃金為錨,有些以一籃子外幣為錨,亦毋須徵得誰的同意,只要有足夠的錨定物作為儲備即可。
問題在於,貨幣體系兩大支柱是信心和流動性,就像一家銀行即便擁有足夠資產覆蓋債務,霎時間「擠提」依然會爆煲。香港金管局現時跟美國聯儲局有業務合作關係,獲准在該行開設臨時流動性安排(FIMA)戶口,乃重大的信心和流動性支持來源。
例如在上月資金需求緊張時,金管局便宣布將透過FIMA戶口為本港持牌銀行提供最多100億美元臨時流動性。因此,萬一聯儲局單方面決定跟金管局斷絕所有往來關係,導致人心虛怯,港方還能否穩健地維持聯滙體系,恐怕就成疑問。
不過正如上述,動搖聯滙是可能引發國際金融混亂的大殺傷力招數,在美國真正完成「慢性去中國化」進程(參見上周一〈慢性「去中國化」毒招〉一文)、確保切割中國也不會觸發全球大攬炒之前,祭出這撒手鐧的機會甚微。
總的而言,美國涉港制裁「第一部曲」(取消獨立關稅區地位、制裁官員及政客)對本港經濟未致造成災難級影響,第二和第三部曲就需要觀望。最佳結局或許是中美維持「鬥而不破」,避免急速惡化為猶如五十至八十年代美蘇敵對的「真.冷戰」關係,同時香港能夠保住自由和開放,那才有機會在兩強相爭之下繼續「搵到飽飯食」。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