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浸大新冠警示系統助防疫 通報接觸者 資料加密保私隱

By on September 1, 2020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郭毅可(右)希望BU-Trace日後能推展至社區,讓市民安心外出用膳;旁為徐建良。(浸大圖片)

郭毅可(右)希望BU-Trace日後能推展至社區,讓市民安心外出用膳;旁為徐建良。(浸大圖片)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若能第一時間找出密切接觸者,及早隔離與診治,有望使疫情受控。香港浸會大學科研團隊昨宣布,成功研發一套新冠病毒風險警示系統BU-Trace,用戶若果與確診者曾到訪同一地點,倘相隔時差屬於構成風險的範圍,系統會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向用戶警示,以便作出應變措施。

浸大的科研團隊於今年4月展開有關研究,領導研發的浸大計算機科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徐建良指出,該系統支援「場地對人」及「人對人」兩種匿名的警示模式。團隊採用分散式(decentralised)設計,以不收集個人資料及位置數據為前提,並採用加密技術保障私隱。

在「場地對人」警示模式下,用戶進入場地前, 只須用手機掃描該地點的二維碼(QR Code),其到訪時間就記錄在手機內。至於「人對人」模式,採用藍牙無線通訊技術,若二人在兩米距離內逗留過一段時間,雙方手機就通過藍牙技術,交換對方的匿名編碼,並保存在各自的手機數據庫中;資料亦會經過加密,確保私隱不會外洩。

用戶倘確診 追蹤14天行程

徐建良強調,用戶一旦確診,須自行通報系統。系統會按其過去14天曾進入的場地及到訪時間,或近距離接觸其他用戶的資料,向有關密切接觸者的手機發出風險警示,以便用戶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例如病毒檢測。

徐建良指出,BU-Trace以不收集個人資料及位置數據為前提,並採用加密技術保障私隱。(浸大圖片)

徐建良指出,BU-Trace以不收集個人資料及位置數據為前提,並採用加密技術保障私隱。(浸大圖片)

浸大計劃在新學期率先試行「場地對人」的警示模式,在選定的公共場合,如食堂、圖書館、實驗室和會議室等地點設置二維碼;各浸大教職員工、學生及訪客均可自願參加。至於「人對人」藍牙追蹤模式,因涉及人與人的距離推算,系統須先獲政府機構批准,才能在應用程式平台上架。

校園先試用 冀推展至社區

浸大副校長(研究及拓展)郭毅可表示,校方關注教職員及學生對系統的接受程度,他指「走到哪裏都掃碼,很不方便」,故不會鋪天蓋地在校內設置二維碼。郭毅可續稱,即使確診者沒自行向系統通報,校方亦可根據官方確診資料,因應場地及到訪時間,向系統用戶發出警示。當然用戶參與度愈高,系統的通報機制就愈靈活。

問及系統與港府擬推出的「感染風險通知程式」的差異,郭毅可回應說,兩者技術方向大致相同;浸大已跟政府溝通,期望與有關中標公司合作。現階段先以校園為實驗試點,冀日後把計劃推展至社區,例如通過「場地對人」系統,讓市民安心在晚間外出用膳。他相信,該系統累積的經驗,包括技術研發、校內人士及訪客的使用情況等,有助當局推動防疫工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