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錢不如搞STEM (金箴)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月底宣讀新年度《財政預算案》,而一如既往,比起公共資源長遠運用,更吸眼球是派糖!有消息指財爺現正考慮政黨建議,或會向全港學生派發2000元現金作為「開學津貼」。派錢易獲掌聲,問題是要派得其所,例如李嘉誠基金會已連續兩年向DSE考生派錢,據云成效良好,近九成學生善用了這封「大利是」。但政府有別於私人基金會,資源運用必須兼顧合理、公平和可行,向學生派錢有很多陷阱難解,恐招扣分多於加分,倒不如大力加強STEM教育。
李嘉誠基金會兩年前推出「善用錢」計劃,向天水圍、元朗和離島的2017年中學文憑試考生,每人無條件發放5000元現金,鼓勵他們「善用自主」;2018年此計劃再接再厲,且覆蓋範圍擴展至屯門。
儘管李嘉誠連續21年獲《福布斯》評為香港首富,但莫以為他隨便派錢,其「善用錢」計劃背後有很多考慮。首先,這屬於近年在歐美冒起的「精準小額派錢」概念之一次實驗,有研究顯示,若向有需要人士派發小額現金,對他們生活的改善效果,勝過把同等資源用於非現金間接援助,因人們拿到錢後一般會用於自己認為最迫切、最具效益的事物,諸如為小孩買文具或營養食品;當然不排除有父母亂花錢,所以「精準」最關鍵。
李嘉誠基金會向偏遠地區的DSE考生派錢,一來鼓勵青年體驗自主善用資源(中六學生年約18歲,開始接觸金錢世界),二來有助收窄他們在地理上的相對劣勢(不少教育和文化資源仍集中於市區),三來即使只用這筆錢幫補零用或交通費,某程度上也可讓他們專心應付DSE大關。正因計算精準,加上基金會及學校老師循循善誘,該計劃據說效果良好,88%學生把這筆錢用於家用及補習,73%學生表示有助紓緩公開試壓力。
相比之下,財爺考慮向全港學生派錢2000元,似乎不夠精準,在合理、公平和可行方面也有問題。首先,政策目標是什麼?當局既堅拒繼2011年後再次向全港市民派發現金(改為有條件地派發4000元,並搞到一鑊粥),為何又打算向學生無條件派錢?其次,除了很可能涵蓋的中學生及本地大學生,是否包括小學生以至幼稚園生?還有內地生、留學生、研究生、兼讀生和自修生?不論範疇怎界定,總會有人投訴不公平。況且,政府今年向成年市民派錢單是派表都那麼混亂,若牽涉到尚未成年、沒銀行戶口的中小學生,恐怕更冇眼睇。
庫房近年水浸,財爺的確有派錢的壓力,但即使富豪私人善款也講求用得其所,公共資源更不在話下,不宜為了一時掌聲貿然豪派。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毋庸置疑,「授魚不如授以漁」更屬真理。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新發布《世界人才報告2018》,在全球63個國家及地區當中,香港總排名由第六位急跌至第十八,主因包括科技人才遜於競爭對手。在「科學教育」一項,本港排名更由第十五滑落至第二十位,宿敵新加坡則高居第一位,反映後者近年急起直追見效。不少教育界和科技界人士皆批評港府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重視不足,比起直接塞幾千元給學生,公共資源調撥可否有更佳安排?
更多金箴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