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月球種植薯仔 中國明年實驗

By on June 20, 2017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研發團隊講解月面微型生態圈。小圖:該生態圈是一個鋁合金桶。(網上圖片)

研發團隊講解月面微型生態圈。小圖:該生態圈是一個鋁合金桶。(網上圖片)

上周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中國科學家透露明年升空的嫦娥4號將在月球表面進行薯仔種植實驗,引起各界關注。《北京青年報》昨日引述實驗器具「月面微型生態圈」總設計師謝更新教授透露,屆時內置小型相機將向全球直播這項離地最遠的生物實驗。

研發月面微型生態圈

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由鋁合金製成的「月面微型生態圈」猶如圓形冰桶,裏面放置薯仔種子、擬南芥種子、蠶繭、營養液、空氣,總重量3公斤,成本造價逾千萬元人民幣。

這個密封「冰桶」其實就是微型生態圈,靠桶蓋的光導管將外部自然光引入桶內,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光源,釋放的氧氣供蠶吸收,蠶排出二氧化碳提供給植物種子。

謝更新表示,月球上是連續14天白晝再轉換為連續14天的黑夜,溫度在超過100℃至-100℃之間轉換,通過保溫和電池控制,「冰桶」內可以保持在1℃~30℃之間,並控制濕度、養分。不過動植物仍要面臨高輻射、微重力等挑戰。

種子蠶繭共生 全球直播

2015年美國科幻片《火星任務》(The Martian)中,主角麥迪文(Matt Damon)在火星基地種植薯仔的情節令人印象深刻。原來薯仔早就是科學家們的最愛。謝更新說,國際研究都將薯仔視為人類在太空生存的主要食物。其次,薯仔、擬南芥、蠶相對能耐高溫和低溫,生長周期不長。最後這些實驗動植物貼近普通人生活,容易受支持,而蠶的破繭成蝶有好意頭,寓意中國的太空探索進步創新。

作為中國登月計劃「前傳」,2018年底嫦娥4號將抵達人類探測器未曾觸及的月球背面。這是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如果100天實驗期限內動植物正常生長,實現微型生態循環;那麼將「月面微型生態圈」放大,理論上人類也可以在月球居住。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