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片供應持續緊張,微波爐、雪櫃等基本家電,以至汽車行業都受拖累。科技新聞網站ZDNet報道,市場近期湧現一些假晶片,內部採用非官方設計電路,或重用電子廢物的舊零件,擦除晶片表面的舊標記、清潔並重新包裝,看起來像是新的,買家不慎使用將存在安全風險。
從口罩到洗手液、再到疫苗護照,疫情下幾乎所有需求龐大的產品都成為騙徒賺取快錢的途徑。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近日估計,半導體短缺將持續到2022年第二季,並警告,設備製造商未來幾個月的晶圓訂單或需要長達12個月的交貨期。
籲企業勿疏忽驗貨流程
報道指出,假冒晶片可能是以廉價方式複製出來。作為一款仿冒的代替品,它符合基本的質量標準,一開始可以通過測試,但比原廠零件更快失效。騙徒並非向一般消費者着手,亦不太影響到科技巨頭,因後者已擁有強大供應鏈,能直接從晶片製造商手上購買所需的電子零件。
面臨較大風險的企業,通常涉及小型製造商,或近乎停產的廠商,可能涉及國防、醫療保健,甚至汽車等行業。這些公司供應鏈欠成熟,在晶片荒搶購半導體,急於從分銷商入貨;他們對貨源放下戒心,甚至跳過驗貨的流程,容易成為騙徒落手對象。
美國馬里蘭大學機械工程教授Michael Pecht明言,難免有些企業誤購假冒零件,因行內大多追求交貨時間,卻欠缺防範假晶片的意識。他格外關注醫療及軍事行業,以及任何跟安全相關的業務,某程度亦跟汽車有關。
可考慮X光檢查內部結構
ZDNet報道指出,未來幾月內購買半導體的企業必須加強警惕、便宜莫貪,避免在網上市場買賣,應完成大量審計及盡職調查,以追溯賣家來源及憑據。若採用偷工減料的晶片,日後或要更換產品、面臨訴訟,或大規模召回而虧損,對廠商構成重大麻煩。
原裝晶片表面某些位置會存在凹痕,作用類似紙幣的防偽線;即使經過打磨或修整,電子零件的尺寸、位置或形狀亦有些微的不同。此外,亦可考慮用X光方式,檢查產品的內部結構;或者採用專門的技術,以確定晶片表面位置,有否被刮掉並重新貼牌。
台灣中央社周日(13日)報道,台灣是全球晶片生產重鎮,當地半導體相關產業中,包括台積電、世界先進、南亞科、力積電、美光(Micron)、宇瞻與京鼎等多家企業都分別有員工確診。若疫情無法有效控制,供應鏈恐爆發斷鏈危機,晶片缺貨情況勢必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