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電子支付監管把握商機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經濟學人》指2011至2021年這10年內,全球擁有最多獨角獸(估值10億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創企業)的12大城市,新加坡位居第七,是排名第三高的亞洲城市。
該文羅列打造獨角獸的多種要素,包括就近人才庫(全球最多獨角獸大城市排第四名的印度班加羅爾,擁有近70所工程學院)、對新意念和外來人才開放的風氣(美國近六成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是由移民或他們的子女創辦)、活躍的創投基金,以及政府支持(資金和工程合約)等。
筆者則認為政策是否與時並進更為重要。早前和跨境支付專家、香港金融科技行業協會會長李國樑交流時了解到,由於新加坡近年的金融科技政策更切合數碼經濟的商業模式,吸引不少獨角獸在當地設立亞太總部。
以跨境滙款為例,顧問公司安永(EY)估算全球總額今年可達156萬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移動錢包在電子商貿中的比例更可增長到超過五成。因為隨着智能手機日益普及,消費者逐漸習慣以手機作電子支付,他們更傾向使用快捷、便宜和簡便的服務,不太願意支付高昂的手續費和中介費,這推動全球跨境支付出現革命性改變。
因應各種移動支付的創新業務模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於2020年1月推出《支付服務法案》(Payment Services Act 2019),把7種支付業務收歸一個發牌框架下,除跨境滙款外,還包括虛擬貨幣的數碼支付代幣(digital payment token)。即使資金不流經新加坡,凡由新加坡支付服務供應商轉移的資金,都受MAS監管,須符合反洗錢等合規要求。這個牌照有利合規的跨境支付公司推廣業務,並跟其他金融機構合作。
反觀香港,我們的跨境滙款方式為銀行和找換店。銀行由金融管理局監管,找換店則是香港海關負責發牌。由海關負責滙款事務有歷史因素,但在今天數碼轉型的時代,是否仍合時宜?
而且服務也大有改善空間。滙款既有手續費,也常包含滙率差價,有調查指出,近八成本地受訪者不了解費用詳情;世界銀行追蹤全球滙款成本(RPW)的調查顯示,銀行滙款服務(尤以需存入不同銀行)仍屬最為昂貴,如果跨境滙款手續費可減低5%,全球每年可省卻160億美元。客戶同時發現,找換店收費透明度普遍不高,往往需滙款者自行確定對方是否成功收到款項。
要幫助本地初創開拓跨境滙兌服務、吸引全球支付公司來港,以及探索虛擬貨幣支付,政府應如新加坡般,整合監管包括跨境滙款(MSO)、儲值支付工具(SVF)、加密支付等支付業務,更好把握全球商機。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