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時機,比實力還重要
原文刊於老占的博客,標題為編輯修改
掌握時機,比實力還要重要。這是網絡大時代創業最重要的邏輯。
2014年下半年開始,拜網絡公司在美國上市市值屢創新高,創業在全球變成了熱門的議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三月工作匯報時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政策,猶如點起了星星之火,燃點了整個90後創業年代的火炬,鼓吹年輕人大舉投入創業潮。
這個政策其中一個重心,就是要解決每年八百萬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一波創業潮還有個好處,現在的90後不論是精英或草根,都可以在同一起跑線上比拼,新的互聯網技術消除了創業的壁壘,加上源源不絕來自私人、天使投資、政府、學術界、企業界的的創業資金,這一波我們看到許多創業者只需幾年光景,「由零變億」。
第二個關鍵字叫「互聯網+」,這也是李克強在今年兩會之後公布的國家重大發展政策,提出「互聯網+」這個概念,所謂互聯網+就是把互聯網結合到中國各行各業,譬如網絡、電商、教育、醫療、金融安全、交通等。
創業年代、新經濟的崛起還有多重意義,二十年前經濟談到宏觀經濟就會想到石油、石化、礦業、地產、製造業等等,這些代表過去世界的成長模式,透過大量投資、消耗大量能源、原材料帶動世界經濟高速增長。
世界局勢自2002年dot com年代科網股爆破發展至今,原本執世界金融牛耳資金的歐美資金屢次受到重創,但是隨著科技創新、資訊科技企業高速發展,很快又王者回歸;另一方面,中國則由「世界工廠」參與生產製造,種種政策、累積豐厚的資金,開始影響全球市場。
2014年是讓人驚訝的一年,沒有人想過,一群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二三線城市農村賣家,竟能夠促成美國史上最大的IPO;一間中國手機製造商小米,竟能讓韓國GDP整體金額收到巨大衝擊;互聯網及創新企業的邏輯,跟過去有很大跳躍,小米創辦人雷軍過去十年一直相信「實力優先」,但在互聯網年代,他說:「站在風口,豬也能飛!」這句話,顯示這位企業家認為掌握時機,比實力好壞更重要。
現在是什麼時機?現在就是Startup創業的黃金機會。2000年的時候,大多數網絡公司賠了很多錢,因為他們沒有賺錢,華爾街及群眾的期待太高了,所以股價暴跌。如果你現在看看,大部份2000年股價大跌的公司,他們又回到了當時的價格,甚至比當初更高。這意味着即使我們說以前是網絡泡沫,並不是真正的泡沫,現在看來,重要的玩家像亞馬遜、eBay,他們還是回來了,動作也快了,現在大家都超越了過去,吸收了經驗,人們對市場分析投資有了更多的學習,大部份的公司已經賺錢,包括阿里巴巴。
在這樣的潮流下,筆者一方面和傑出的企業家及富豪們一起共事,一方面對各地的Startup創新企業進行投資,在這個過程裡,我一直對他們的事業理念及思考方式產生興趣,另一方面也從他們的創新力量、魅力及學到很多東西。
其中,我想把那些特別成為我參考的部份,也就是他們收集全球化資訊的力量、判斷力、速度、金錢感覺、天使投資、風險承受方式,以及在中國做事、在矽谷做事業的方式介紹給各位讀者。
本書並非是單純描述Startup創投的過去和現在,而是在這大時代,年輕人今後究竟要怎樣思考、從今以後要創辦怎樣的事業、及站在全球視野進行事業計劃究竟有多重要。
目前全球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年代,各國的年輕人跟美國、以色列、中國、香港已經沒有什麼兩樣,他們沒有捱過什麼苦、也對自己特別有信心,想的也是一樣,就是改變世界。我想,要了解真正的Startup,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走一趟,以自己的眼睛親自對這個大趨勢作觀察,如此一來,你一定可以親身感受到時代正在變化。
在遠處看別人做,總是容易。但親歷其境,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是無窮的。希望個人的拙見,能夠讓各位體悟創新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為了增加文章之可讀性,使之不至於過於枯燥或艱澀,文章,運用半敘半議的故事及理論,並以實戰經驗和個案分析並用,力求淺顯易懂,一目了然。文章的內容是經過無數痛苦、成本及失敗累積出來的寶貴經驗。
有些是自家的故事,有些是別人的故事,希望讀者能夠在裡面體會到一些新思路,從遠至近、從淺至深、從外到裡,了解的Startup事業奧妙。
摘自拙作「創投基金送你一億」自序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要多謝天窗嘅 Raina, Jessica, Sherry, Wendy, Derek, 多謝信報嘅非哥、警長、衛斯理、Mickey, Louisa, 多謝各位多年來一直支持的中港台澳及全球讀者、各位iBank、VC、PE界的好朋友、品牌醫生 Tommy Li,仲有,潘啓迪先生,佢在街上執到我,把我丟比信報文灼非先生。最重要梗係多謝占嫂。
全部版稅(如果有的話)將會悉數捐出支持在 Kickstarter創業的香港人(如果有的話)。
後記:在扯白旗向「信報」告假一年後,小弟於七月三日起每逢一、三、五再在「信報」執筆,我地D偽文青當然日日睇「信報」,何況你老兄係當代精英?唔係點搵一億?我比你你都冇福消受啦,訂啦,$888。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