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打造運程 (黃岳永)
快將送狗迎豬,一眾風水運程書紛紛出籠,教你在新一年如何趨吉避凶。從古至今,人人都想要預知未來,但到底如何才能作出準確的推算?有說中國風水命理始祖《易經》,其八八六十四卦便和數據學有一定關係。不過,如果有風水師傅告訴你,他的真實身份其實是一個數學家,還可以用大數據來推斷你的運程,那真是信不信由你,就我看來似是招搖撞騙居多。
然而,利用數據來推斷未來一直存在。統計學告訴我們,只要有一定數量的sample size,便能在指定範疇內評估有什麼事情發生。當然,在我讀書的時候,取得幾百或者上千個數據已經相當厲害,若能在實驗室或現實社會中成功獲取幾千個無偏向樣本,其分析結果更會被評為相當可靠。
隨着人們收集數據能力增加,加上人工智能迅速發展,一千幾百sample size已經是小學生課題。在大數據世界中,幾千萬甚至幾億數據都能夠處理,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我們能夠在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建立聯繫,從而預測未來走向。
以醫療為例,大腸癌多年來都是城市頭號癌症殺手,香港自然不例外。以往醫學界對大腸癌成因沒有一致推斷,惟去年香港中文大學透過分析6個國家及地區、合共逾一億人口大腸癌發病數據,推斷出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出現原因可能與城市生活習慣有關。
香港人口老化持續,統計處推算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會由2018年的17.9%急升至2036年的31.1%。
現時大腸癌患者趨向年輕化,去年政府把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恒常化,資助範圍由61歲至70歲逐步擴展至50歲至75歲,明顯是為了及早識別未有病徵的患者或高危人士,畢竟早發現早治療,長遠能減少醫療服務和社會經濟負擔,以及患者和其家人在財務和情緒上的壓力。
大數據及內窺鏡這兩者結合,能提早預防大腸癌,科技及醫療兩者結合,又能否預測其他病症出現?除了篩查之外,其他範疇又能否加以配合?例如增加醫療資源及醫護人員,這都是政府需要深思熟慮的。
人們憧憬預知未來,無非想生活過得更好。政府進行人口普查,其中一個目的便是用作推算未來人口變化,從而估計社會演變並調整政策。隨着科技進步,現時政府掌握的不只是人口數字,還有海量的大數據,若能就各種因素進行統計、計算、分析,相信足以趨吉避凶,為香港打造出一個上佳運程。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