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與新中產 (高天佑)
香港著名富二代、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劉鳴煒(Package Lau)又再語出驚人,聲稱「讀大學一定成功變中產已不再成立」,結果惹來七嘴八舌抨擊。筆者很贊成大家鬧爆劉公子,事關他身為超級富二代在起跑線上領先99.9%人,給市民罵兩句洩憤也很公道。不過,假如有人告訴你「讀大學就可以變中產」,那更是擺明「靠害」,對方若非太天真,就是跟你有十冤九仇。
隨着專上教育體系擴大,全港現有10家大學,適齡青年入讀資助學士課程、自資學士課程及副學士課程的比率大增至接近30%。舉一個粗淺比喻,假設每個世代有20%人可以成為中產,而以往只有2%能入讀大學,他們當然能夠輕輕鬆鬆跨進門檻;但現在大學生增至30%,便意味最少有10%人被淘汰,還未計「沒讀大學但創業成功」、「沒讀大學但有父幹」及「內地專才」等人一起爭凳仔(下文另述)。
最要命的是,除了大學生基數增加之外,還有四大因素導致他們愈來愈難憑一張沙紙晉身中產。首先,基於各種原因,香港像全球所有發達經濟體一樣出現結構變異,由最理想的「橄欖形社會」(即中產人數佔最多,窮人和富人相對少),變成「M形社會」,意味着所謂中產的凳仔買少見少。
科網爆發中層買少見少
其次,隨着經濟趨於成熟,難免出現階層固化趨勢,憑着個人努力(包括讀大學)去實現階層提升(俗稱「向上流」)的難度愈來愈高。以現今香港為例,「大學生買樓難」人所共知,自住物業也買不起,遑論中產;相反若有父母留下兩三個單位給子女,便可一秒變身中產,念不念大學都無所謂。除了直接財富傳承,伴隨階層而來的人脈關係、見識視野對於事業發展亦頗有影響,例如兩個人同樣大學畢業,來自中上階層的畢業生一般較基層畢業生有優勢。
第三,近十多年來科網技術大爆發,令社會和經濟形態變化得特別快。一方面,現有大學課程愈來愈追不上經濟發展所需,畢業生可能學到很多書本知識,惟未必是社會和僱主渴求的技能。另方面,科技變革帶來「去中層化」和「去中介化」,全球企業都在推進組織扁平(Flat Organization)及精實管理(Lean Management),導致以「經理」為代表的中層職位急劇消失,年輕人以往「努力讀大學→投身大企業→升職中層做到退休」這條「中產之路」日形狹窄。
最後,正如Thomas Piketty在巨著《21世紀資本論》清楚論證,隨着資本回報率拋離勞動回報率,貧富懸殊持續惡化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社會大勢所趨,「資本主義」逐漸變成「資產主義」甚至「磚頭主義」,此情況在香港尤其極端。最明顯象徵是「中等收入」不再等同「中產」,衍生出「中收入低產階層」。但現今月薪6萬人士若無父幹,最勉強也只買到「劏房新盤」細單位,自稱為「中產」十分滑稽。反觀以往若當上醫生或律師,不難買得起般含道、堅道千呎中型單位,那些住進太古城的相比下已算「撈唔掂」,確實今時不同往日。
講到底,「別再期望讀大學就可變中產」實屬殘酷真理,只不過出自劉鳴煒口中,對於很多人可能「難聽過粗口」,事關身為八十後一員的劉公子,雖然本身有讀大學,更是LSE法律系碩士,兼具CFA資格,但他現今身家相信絕大部分來自父母傳承,難免會令普通青年眼紅,覺得他在講「風涼話」。
念大學助開拓思維眼界
當然,這不是說現在讀大學不再重要,應該說大學證書以往是一張商務艙機票,保證坐得舒服、有香檳飲;現在就淪為經濟艙機票,更是廉航那種。但若連機票都冇,那就更慘,只能行路上大灣區。
實際上,念大學對於開拓思維眼界仍很重要,別信「讀書無用論」,包括馬雲、馬化騰、雷軍、Elon Musk、Steve Jobs、朱克伯格、Jeff Bezos等科網創辦人,無一不是出身名牌大學(只是未必讀到畢業)。
無論如何,面對上述大趨勢,沒有「大劉」做老竇的普通青年如何自處?讀大學換取入場券之餘,還有何方法突破階層固化宿命,憑個人努力向上流?賣一下廣告,7月書展筆者將會出書,名為《中產必須死》,正是針對舊有中產觀念已經不合時宜,必須「置諸死地而後生」,才有機會躋身「新中產」,相信可為上述問題帶來啟示。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