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地下渠管資訊數碼化契機 (鄧淑明博士)

By on February 15, 2022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早前特首指出,香港是「全球首個城市大規模採用污水監測配合強制檢測成功追蹤感染個案,是高效結合科研成果與實際應用的一大實證」,對此我深表認同。實施污水監測背後,除了有去年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香港大學新型冠狀病毒污水監測系統外,更有賴地理資訊系統(GIS)等先進科技。

本港污水檢測由2020年10月開展,初時渠務署與環境保護署在全港設立了26個固定監察點,包括屋苑的污水沙井、渠務署的污水泵房和污水處理廠,以及醫院的污水沙井,定期抽取污水樣本進行基因測試,監察病毒情況。定點採樣點數目在過去一年更大幅增至100個,覆蓋約500萬人口;隨着新一波疫情出現,當局也推展臨時非定點檢測,從上游(即更接近源頭大廈)採集污水樣本,以加強追蹤社區內的隱形傳播鏈。

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為污水樣本進行病毒基因檢測,其污水監測技術獲2021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政府新聞網圖片)

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為污水樣本進行病毒基因檢測,其污水監測技術獲2021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政府新聞網圖片

這種檢測方法已多次找出隱藏患者,以2月3日當天為例,當局在合共75個樣本中,發現28個呈陽性。這有助政府把握防疫先機,只向污水檢測呈陽性的大廈進行強制檢測,把對廣大市民構成的不便減至最少。

兩年前有份參與制定污水檢測策略的環境保護署前副署長、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客席教授區偉光,近日在社交媒體上憶述與渠務署的合作,他們率先把GIS應用到污水管網,以便配合港大的研究進行更具策略性和有效的污水採樣和跟進活動。

渠務署在全港設立多個固定監察點,包括屋苑及醫院的污水沙井,定期取樣以監察病毒情況。(政府新聞網圖片)

渠務署在全港設立多個固定監察點,包括屋苑及醫院的污水沙井,定期取樣以監察病毒情況。(政府新聞網圖片

透過污水管網的數碼化地理資訊,GIS有助揀選最佳的檢測渠口位置,同時,GIS更用作把每天檢測結果、採樣地點、相關污水收集區、強制檢測大廈、污水渠網絡等資料組合和分析,不斷完善檢測地點。

不過,在實際採樣時仍有不少挑戰。渠務署助理署長何耀光指出,除了要在短時間內收集大量樣本,「有時採樣點涉及私人樓宇,他們未必全面掌握渠圖,那更是難上加難。」

環保署率先把GIS應用到污水管網,以便配合港大的研究進行更具策略性和有效的污水採樣和跟進活動。(政府新聞網圖片)

環保署率先把GIS應用到污水管網,以便配合港大的研究進行更具策略性和有效的污水採樣和跟進活動。(政府新聞網圖片

完整的渠管網絡資訊是促使城市暢順運作的重要一環。因此我建議當局藉此疫情契機,完善尤其是地下網絡的渠管資訊,並進行數碼化,同時確保更新機制,方便管理。

其實,地下管道是現代城巿的靈魂。科大10年前的研究,估計香港每一公里道路之下,平均有47公里的公用喉管,而掘路工程帶來的交通擠塞日益嚴重,2018年的審計署報告書更指出,不少工程協調欠佳,令問題雪上加霜。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良方?篇幅關係,下次再談。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