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人手短缺 新科技成出路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經濟和科技大抵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密不可分,剛過去的12月,我分別出席了2018年壓軸的兩個重量級峰會,一個論經濟大勢,一個談科技前景。前者是《信報》和新城電台主辦的「香港經濟峰會2019」,主題是今天大熱的「新經濟」和「大灣區」;另一個是香港應科院的「2018應科院科創峰會」,探討如何以人工智能(Al)打造智慧城市。
「經濟峰會」雲集了多位本地財經金融猛人,對有人或幻想政府會出手打救地產市道,特首林鄭月娥在峰會發表「可以慳番」言論,在現場已引起哄動,也成傳媒多日的話題,以至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的「數據資產交易所」,在《信報》連日已有精闢的分析,在此不贅。
應科院的「科創峰會」吸引了來自不同行業400多名專家、企業家、政府機構代表和高層管理人員參與。除了多個精采的演講,峰會更邀請了多位前員工,分享把應科院經驗轉化為新思維的成功故事。
我在兩個峰會都以人才庫和Al為題演講。香港在發展Al的實力,過去我已多次談及,大學科研早已得到國際認可,只是如何發展中下游,即把科研成果產業化,成為一大挑戰,我們需要十個、百個以至千個類似「商湯」那樣的企業,把科研轉化成產品。
眾所周知,香港在多個行業都面對「有工冇人做」的苦況,飲食業、護理界之外,近年每次聽到大型交通意外都令人扼腕嘆息,職業司機的老化問題已危及市民日常生活,據上月傳媒引述運輸署的資料,的士、公共小巴和專營巴士司機的平均年齡分別約為58歲、56歲及54歲,全港近4300名貨櫃車司機之中,逾八成年齡在50歲以上。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行業也人手短缺,例如物業管理、懲教事務,有管理層更用「生死存亡」(life and death)來形容問題的嚴峻。2018年中保安局的統計顯示,持有保安人員許可證的年齡百分比,55歲或以上的各個組別均錄得上升,而18至54歲的組別則全線下降,情況和職業司機一樣。因此,大家紛紛謀求新科技解決方案,其中以Al為核心,配合如地理資訊系統、物聯網(IoT)等應用,以提升管理效率是長遠之計。
岔開一筆,在「經濟峰會」中,特首再度提及每個部門在去年底提供開放數據的清單,今個月前她即兌現承諾,公布開放名單。不過,我建議開放數據應急香港市民所急,例如颱風山竹事件,大家都不想再經歷風災後的上班噩夢,因此開放的數據種類應以構建協調各方資訊的中央數據平台優先,而非為開放數據而開放。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