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中文電腦兩大功臣 (黃岳永)

By on June 1, 2018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對於推動中文電腦發展,倉頡輸入法的地位無可代替。(法新社資料圖片)

對於推動中文電腦發展,倉頡輸入法的地位無可代替。(法新社資料圖片)

早前提到一個無心插柳的中文寫字手機App成為不少家長的救星,更發展為一間Startup公司。其實我職業生涯最早的項目之一,亦是與中文電腦有關。在現時經語音便可向電腦輸入中文字的年代,大眾或難以想像當年中文電腦被視為天方夜譚的境況。

有關中文電腦的歷史時有辯論,追本溯源還是要多謝兩位偉大的電腦專家。一位是發明倉頡輸入法,被譽為「中文電腦之父」的朱邦復老師。另一位是研制出漢字雷射排版系統,有「中文雷射排版系統之父」美譽的王選老師。

在個人電腦尚未普及的七十年代,商界普遍不看好中文電腦市場,來自台灣的朱邦復可謂在龐大壓力下開發出倉頡輸入法。眾所周知,漢字數量繁多,然而朱邦復提出使用少至1字節(1 byte)來代表一個漢字,便足以在電腦中顯示所有的漢字。最重要的是即使那個漢字從未在系統內見過或儲存過,倉頡的漢字字形產生器都能根據輸入碼自動組合為字形,達至「無限碼系統」。

用於顯示英語的ASCII電腦編碼系統由美國發明,用1 byte(8 bit=1 byte)來代表一個字元,至今定義了256個字元。後來系統發展至可以使用8 bit、 16 bit、 32 bit的Unicode字元,可用的字便愈來愈多;但相比朱邦復在倉頡中使用的無限碼系統,後者的想法至今仍領先同儕,真正做到高手的「無招勝有招」。事實亦證明其遠見,這些年來大約只須用3 byte,便幾乎涵蓋世界所有語言的Unicode。

至於在北京大學出任教授的王選,則在「執字粒」鉛印時代已看到雷射印刷的重要性。他認為要讓雷射印刷在中文字上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要有高解析度、能夠清楚分辨字體的激光打印機。因此在業界普遍使用16×16 bit中文字字形庫時,他已經主張要使用1000×1000 bit字形庫來重新創建所有漢字。考慮到當時還是在使用24k Modem,王選的提議可謂真正突破框框,並在當時中國的人海戰略下取得成功。

在中文電腦界人才輩出之時,還是小子的我正拿着初代Mac機,跟矽谷一間仍然鮮為人知初創公司Adobe,合作利用Postscript bezier curve來重新做中文字體。簡單來說就是在兩點之間加上一條程式,藉由直線和曲線相互組合來勾勒出字符,從而表達無限變化。

這些技術的出現取替了多個行業,亦造就不少新興產業,改變了整個世界。回想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曾說,能將高科技及人文科學兩者結合,才是真正高手,實屬至理名言。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