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美國工廠》折射中國前路 (高天佑)

By on August 27, 2019

本文作者高天佑,為《信報》撰寫專欄「新聞點評」,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講述福耀玻璃4年前開始在美國代頓市設廠的經歷。(Netflix圖片)

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講述福耀玻璃4年前開始在美國代頓市設廠的經歷。(Netflix圖片)

中美有許多分歧,近日卻有共通點——兩國政商學界都在瘋狂追看一齣紀錄片,就是由Netflix出品、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投資的《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講述福耀玻璃(03606)4年前開始在美國設廠的經歷。這套片除了視角獨到、資訊充實,難得還充滿劇情張力,而且結局是happy/bad ending憂喜參半,恰可反映中國現今國際處境,亦有助解讀本港「反送中」事件。

中國式管理水土不服

片長1小時57分鐘的《美國工廠》,全部畫面來自真實片段,導演Steven Bognar從福耀玻璃2015年宣布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Dayton)設廠開始,便一直追蹤拍攝至去年底,很花心血。難怪奧巴馬今年1月在電影節看過試映後,立即決定買下該片版權,且協助後期製作及推廣。

Dayton曾經是典型的美國汽車工業重鎮,人口僅約14萬,原本設有通用汽車(GM)卡車裝配廠,在鼎盛時期擁近萬工人,是當地最大僱主。可是隨着美國汽車製造業走下坡,該廠於2008年結業,Dayton頓陷蕭條,失業率飆升至12%以上,不少原車廠工人長期找不到新工,只能變賣家當維持生活。

直到2015年,甚具遠見的福耀玻璃創辦人曹德旺預料到中美貿易矛盾升溫,決定在美國設立汽車玻璃廠,直接供應予當地汽車品牌,藉以避免關稅。經多番考察後,曹德旺拍板承接GM裝配廠結業後閒置的廠房,將之改裝為福耀在美首家玻璃廠,並擬招聘逾2000工人。消息傳出後,Dayton市民把福耀視為救世主,失業多年的原車廠工人終於找到長工,更能重返當年工作的廠址,他們都十分感恩。

另方面,曹德旺深具智慧,強調該玻璃廠一定要是「美國工廠」,命名為Fuyao Glass America,從裝修到門面一律「美國化」,不容半點「中國味」,以免刺激當地人情緒。因此,該廠房初期氣氛很融洽,來自中國的管理層、指導員跟本土工人攬頭攬頸,公餘一起釣魚燒烤飲啤酒,幾乎情同手足。

廠房初期氣氛融洽,來自中國的管理層、指導員跟本土工人攬頭攬頸,幾乎情同手足。(Netflix圖片)

廠房初期氣氛融洽,來自中國的管理層、指導員跟本土工人攬頭攬頸,幾乎情同手足。(Netflix圖片)

但蜜月期很快結束,該廠房持續虧損,產能遠不達標,關鍵是福耀未能把在中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搬到這裏。在中國管理層口中,美國工人手腳慢、懶惰、太重視個人權利、墨守成規;在美國工人眼中,福耀管理層太苛刻,KPI近乎mission impossible,要求24小時三班制運作,休息時間不足,經常違反美國安全法規。

雙方矛盾之臨界點,源於美國工人們忍無可忍,擬籌組工會保障自身權益;曹德旺則強烈反對,他認為美國很多車廠正是死於工會坐大,還拋下狠話:「工會成立,福耀就撤資,工廠關門。」按當地法例,工會成立與否要由全體工人投票,福耀聘請專業勞資顧問LRI,對工人施展「大棒加胡蘿蔔」,一方面挑出少數工會積極分子,以工作表現為由把他們調職甚至解僱(同時避免違反勞動法,此乃專業顧問價值所在)。另方面,LRI向大多數工人「說之以利」,提醒他們一旦福耀撤資,幾無可能再找到同等薪酬長工;福耀亦承諾若工會不成立,必將繼續投資,並會改善待遇。

最終結果為444票贊成,868票反對,福耀勝了一仗。經此一役鎮服工人之後,福耀基本上成功引進其管理模式,大幅提高產能,該工廠自去年起扭虧為盈。文首形容《美國工廠》結局實屬happy/bad ending並存,皆因從財務角度看,福耀設立這家廠房經過重重艱辛後,終獲理想效果,亦證明曹德旺有能力把國內之超高效率管理移植到外國、包括工會勢力龐大的發達國家;小股東看完該片後,應會對福耀倍添信心。

曹德旺在設廠之初,希望推動中美文化融合,然而中國管理模式令當地工人難以忍受,和洽不再。(Netflix圖片)

曹德旺在設廠之初,希望推動中美文化融合,然而中國管理模式令當地工人難以忍受,和洽不再。(Netflix圖片)

然而,曹德旺在設廠之初,還希望推動中美文化融合,明言「最關鍵不是賺多少錢,而是讓美國人改變對中國人的看法」,此番美夢就徹底失敗。影片結尾畫面是兩國員工收工後各行各路,全無交流,當初融洽不復再;美國員工接受訪談時,更語帶憤慨地說純粹為生計留在工廠,對福耀毫無感情。Dayton市民甚至比2015年之前更加「仇華」而非「親華」,套用內地常用口徑,這些美國人「一邊吃中國的飯,一邊卻罵中國」,恰也像現今很多外國人面對中國的心態,畢竟「大棒加胡蘿蔔」能讓人口服卻未必心服。眼看「這個原來很安寧的地方變成不安寧了」,曹德旺黯然慨嘆「弄不清楚我究竟是有功之人,還是有罪之人」。

矛盾全因發展階段差異

Steven Bognar作為追蹤整個過程的導演,早前受訪時有很精闢解讀,認為箇中矛盾與其說來自文化差異,更多是發展階段差異:「美國人無法理解中國人為什麼能忍受長時間勞作,不顧風險和勞累,那是因為中國人的生活處在上升期,比起父輩正在穩步提升,覺得未來有希望;同樣,中國人無法理解美國人為什麼有穩定收入還要搞工會鬧事,因為美國早已經過中產階段,追求的權利不只是溫飽。」這種視角,亦可套用於中港民眾對「反送中」風波之立場差異,內地人不明白香港人有飯吃仍要搞事,香港人亦低估了內地人現階段對穩定發展的追求。樂觀一點看,既然矛盾主要來自發展階段有別,既然發大財、穩定、自由、人權實屬共同價值,大家總有望促進互相理解。

大棒加胡蘿蔔未必讓人心服,曹德旺黯然慨嘆,弄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功之人。(Netflix圖片)

「大棒加胡蘿蔔」未必讓人心服,曹德旺黯然慨嘆,弄不清楚自己是否有功之人。(Netflix圖片)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