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沙東藥廠港澳董事總經理 李嘉雯抗疫永無止境
去年中上映的國產寫實電影《我不是藥神》, 橫掃內地票房,喚起關注平民「買不起藥」的殘酷現實,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曾就該片發聲,當時社會更出現不少對藥廠的批評。有128年歷史的美國默沙東(Merck Sharp & Dohme,MSD,北美稱為默克),是全球最大處方藥物集團之一,其港澳區董事總經理李嘉雯(Caron)接受本報專訪,道出鮮為人知的情況,為業界平反。
她指出,部分人不理解為何新藥售價昂貴,以為牟取暴利,實際上產品研發需時,且有風險,不保證一定成功;外界往往只關注能否為患者帶來曙光,看不見背後涉及多少科研、人力物力和挫敗,可以說業界打的是一場又一場與疾病對敵、永無休止的追逐戰。
誤會有時源於不了解,訪問甫開始,李嘉雯即強調:「藥廠一點也不神秘,平日生產很多處方,本身並非什麼商業秘密,只是主要對口是醫生,市民無從接觸,才感覺神秘,業界亦想拉近與消費者距離,讓他們知道,每間都有不同的主打出品,從而增加認識。」雖然未知將來港人能否活到120歲,愈來愈長命則是事實,多種老人病都要定期治療,在商言商,作為全球最大處方藥物生產商之一的默沙東,近年投放超過100億元進行研發,當中不少屬於首創新藥,可是並非一成功便能即時為病人帶來福音。
研發處方費時成功率低
李嘉雯解釋,把新藥引入香港需時,較容易的做法是先打入私營市場,再進入本港醫管局藥物名冊;廠方當然希望公營醫療機構能馬上採用,惟有既定程序,她希望病人理解,不是每次有研發成功的新聞出街,便可於市面立即買到;如果市民有需要,不妨向私家醫生查詢和了解。
飯可以食少餐,病了服藥冇得慳。藥企理應不愁銷路,然而業界有許多嚴謹規則要遵守,「例如不能向醫護人員提供優惠,誘使對方使用其新產品。」為了能盡快協助有需要人士,業界一般會透過非政府組織(NGO),向弱勢或貧困提供資助計劃。
對於外界指摘廠商推新藥時定價過高牟取暴利,不顧病人利益,李嘉雯大呼冤枉:「我們最大成本是時間和科研,每種藥物都要經過幾乎同一個步驟,所耗時間相若,不同是絕大多數最終研發失敗,成功率甚低,可能開發100隻,只有一隻成功。」意味科學家重複面對大量無功而還的嘗試。
新品贈非洲壓制伊波拉
正所謂同行如敵國,她不諱言藥廠間有競爭,但也不時合作,可說「亦敵亦友」。就像某間藥廠或發現一個分子能治某種病,同時間另一家又發現另一個分子也能治癒同一種病,若兩者合作研發此新藥會有更好作用,即「1+1大於2」的道理,這情況經常出現。
全球人口老化,藥廠理應「豬籠入水」,實情卻未必如此。李嘉雯坦言研發新產品不一定有利可圖,以數年前非洲爆發伊波拉病毒為例,默沙東在臨床最後測試階段,因疫症失控,廠方最後決定把新藥贈給非洲多國政府紓緩疫情,足見經營者並非唯利是圖。
談到香港,她稱讚本城擁有良好公營醫療體系,「不管是慢性病或癌症,病人都可用合理價格獲得所需藥物,某些情況下公院醫生會視乎需要替病人申請,讓其可自購已註冊但未加入名冊的新藥,對治療和控制病情有莫大幫助。」
食藥治病是常識,她對此有更深層次的闡釋:「藥廠做研發,目的除要延長人的壽命,更希望治病之餘,獲得有質素生活,故不會因成功開發就停下腳步,而是會繼續優化,令患者能持續地受惠。」
銷售做起明白基層難處
作為高管,除了拚業績,也要兼顧內部人事,默沙東在港有逾160位員工,入行20多年的李嘉雯由前線銷售做起,對不同崗位皆相當認識,除明白下屬難處,亦掌握他們的需要。講到心得,她認為:「管理須與時並進,譬如借助科技,方便前線利用電子平台,與醫生分享更多藥物療效或研究數據,令對方可向病人開列最適切藥物。」她又說,明白中層需要的同時,更重要是了解基層困難,有助業務運作暢順。
能獲上司關顧,下屬亦要交足貨,「最希望員工主動發聲,自己才可做好聆聽者角色,然後提供支援。」為加深了解,李嘉雯大小工作會議均出席,工餘參與聯誼活動,在輕鬆氣氛下讓員工盡訴心中情。
疾病不會一夜之間100%在地球消失,且不時發現變種新疫症,情況愈趨複雜;賣藥生意看似穩陣,其實每日都面對未必打得贏的新挑戰;記得以前有一首電視廣告歌的兩句詞「永遠向前,永不停步……」,或許正是業界的寫照。
採訪、撰文:馬宏偉
攝影:黃勁璋
更多「周一人物」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