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香港如何穩定食物供應 (鄧淑明博士)

By on April 3, 2020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隨着疫情擴散,很多地方封城封關,令人擔憂如何維持穩定的食物供應鏈。(信報資料圖片)

疫情之下各地封城封關,令人擔憂如何維持穩定的食物供應鏈。(信報資料圖片)

眾所周知,香港人的食糧絕大部分依靠進口,食米逾一半來自泰國、兩成半來自越南;豬肉方面,自去年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以來,香港減少輸入內地活豬,進口更多海外的冰鮮肉類,包括來自巴西、泰國、西班牙、荷蘭、美國、法國等地。

過去我們一直享受食糧全球化帶來的便利,但隨着疫情擴散,很多地方封城封關,交通斷絕,除了令人擔憂口罩等防疫用品供應,也不禁令人思考如何維持穩定的食物供應鏈。

很多地方早已着手準備,例如泰國。隨着全球暖化,海洋水位不斷上升,加上風災暴雨,曼谷本來就位於低漥沼澤地帶,城市化的混凝土建築物卻不能吸收雨水,故此世界銀行估計,到2030年,洪水會淹沒曼谷四成土地。但曼谷並沒有坐困愁城,去年12月,在距離市中心僅40公里的泰國國立法政大學內,全亞洲最大的天台農場正式落成。

世界銀行估計,曼谷四成土地將於十年後被洪水淹沒;當地政府嘗試轉到天台耕種稻米。(新華社資料圖片)

世界銀行估計,曼谷四成土地將於十年後被洪水淹沒;當地政府嘗試轉到天台耕種稻米。(新華社資料圖片)

這個總面積達2.2萬方米(23.6萬方呎)的綠化屋頂,是香港大會堂佔地面積的兩倍,其中7000方米是農地。現今不少新型農場都會種植高價農作物,這裏則設計成梯田,只種稻米。梯級的好處是,一方面能減低雨水的流速,另一方面可增加泥土吸收雨水量達20倍。

雖然泰國是全球除蟲劑五大進口國之一,但這個天台農場採用有機栽種法,希望發展可持續農耕。預計每年農田收成3475公斤稻米,可供13.5萬頓飯之用。

另外,屋頂的16%用地裝置了太陽能板,每小時發電量有50萬瓦,主要用於灌溉系統及供大樓使用。此外還有4個巨型儲水池,容量逾300加侖,預留旱季時使用。

傳統農業一向不易經營,研究員正試驗不同方法改善營運效益。(中新社資料圖片)

傳統農業一向不易經營,研究員正試驗不同方法改善營運效益。(中新社資料圖片)

傳統農業一向不易經營。在歐洲,研究員正試驗不同方法改善營運效益,太陽能板和農耕的混合模式是其中之一。例如德國有研究機構協助農民把太陽能板安裝在離地12米(近40呎),高度容得下拖拉車在田間行走。太陽能板形成的頂蓋並非密封,陽光可從縫隙透入。這樣的裝置一舉兩得,除了電力收入外,也令薯仔、西芹收成增加3%到12%不等;在陽光熾熱的印度,棉花和番茄更增加四成,成效驕人,同時能大幅節省植物用水量。減少用水非常重要,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傳統農業耗用全球七成清水,美國農業部更指很多西部州份灌溉用水佔當地可用水超過九成,因此並非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香港這個石屎森林又有什麼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我們是時候思考如何維持自身穩定的食物供應鏈,提升城市抗逆能力,這樣才堪稱可持續的智慧城市。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