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波送藥物入眼底 (宏聲醫療科技孫瑋良)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眼球注射是目前治療眼疾的常見方法,惟可能引發患者不適及傷口感染。有本地初創經過多年研究,開發出「無創眼藥導入儀」,以超聲波將藥物直接導入眼底,聲稱20分鐘完成療程,治療程序較注射方式快一倍。今次請來宏聲醫療科技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孫瑋良,分享其技術的研發歷程。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孫)孫瑋良 宏聲醫療科技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陳:以無創方式傳送眼藥,有何技術挑戰?有什麼競爭優勢?
孫:傳統眼球注射屬手術級程序,須由醫生執行,加上事前事後的護理,每次治療需時約30至60分鐘;超聲波導入技術可將治療程序大幅縮短至20分鐘左右,日後待產品推出和普及後,可由醫生以外的醫護人員操作。
病人接受超聲波治療前,只須以眼藥水進行基本的眼面麻醉及消毒,再以導入儀接觸眼白部分,約30至60秒即可把眼藥傳送至眼底。因其無創的特點,病人事後毋須傷口護理,有效減低感染風險。
導入儀的性質與耳探相似,屬可重用儀器,消耗品只有載藥膠囊(Drug Applicator),即直接接觸眼白的部分。在量產情況下,膠囊成本能控制至與針筒相若。由於儀器成本主要由醫療機構承擔,病人只須負責醫生費、藥費及膠囊費用。
20分鐘無創治眼疾
陳:產品的臨床前測試成效如何?預計何時推出?
孫:產品去年底完成臨床前測試,即主要針對動物層面。數據顯示,技術不會傷害眼球結構及視力,且與眼球注射有同等治療效果。公司正與中港以至海外數家眼科醫院接洽,料最快明年初展開人體臨床測試,希望為100至200名病人提供治療,預計需時約6個月。
若臨床測試順利並取得所需數據,產品有望於2023年正式面世。此外,公司正進行第二輪融資,目標是籌集7位數字美元資金,以支持臨床測試及後續的產品生產。
陳:你認為把科研商品化有何挑戰?
孫:我在香港科技大學修讀化學工程系博士時,已開始超聲波技術的研究,惟當時主要集中在科學理論的基礎研究,與轉化實體產品有一段距離。作為新開發的科創技術,產品化的過程需要不同資源及因素配合,如資金、人才、研發及生產配套等。
公司採用的策略是同時進行大量研發工作,藉此盡快移除沒有成效及前景的研究;一旦見到初步數據成果,就直接向相關界別的專家或持份者洽談,以盡快獲得市場初步認證,並嘗試跟有興趣的其他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加快研發落地。
我們在開發眼藥導入技術的同時,亦發掘了其他技術應用,如配合細胞治療等。目前,公司正與一些歐美和內地的藥廠商討合作,方向包括以商業授權或共同開發新藥,並與超聲波導入儀結合,作為新治療方法推出市場,期望在農曆年前可以簽訂一兩項合作。
陳:你對本港生物科技前景有何看法?
孫:回望公司的發展,我認為香港的公私營機構對本地初創的支援相對充足,例如創新科技署推出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香港科技園的各種培育計劃等;我們正是透過「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Incu-Bio)接觸到有關界別的持份者,促使與藥廠等商業夥伴合作。
與歐美內地藥廠洽合作
此外,較早前港交所推出《上市規則》第18A章,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香港作為資金平台,同時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我對本地生物科技前景感到樂觀。
員工方面,由於公司的產品開發涉及特殊專門知識,招聘研發人員頗有難度;加上當中的聲學及物理學等並非本地熱門學科,故公司需要從美國、英國、德國、斯里蘭卡等海外地區引入專才。我希望,香港社會能從生涯規劃等方向入手,藉此鼓勵更多年輕一代投身生物科技行業。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舊文重溫:
港醫療科研落地靠融資 走出大學商業化 缺人才難關多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