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至華盛頓半小時 美國超級高鐵動工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由特斯拉(Tesla)及SpaceX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發起的美國Hyperloop One「超級高鐵」計劃,紐約至華盛頓一段正式開綠燈,批准開展初期的隧道挖掘工程。若地底管道成功通車,以上兩大城市的車程,將可減至半小時以內。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馬斯克的隧道挖掘公司Boring Company已取得書面許可,開始在首都華盛頓紐約大道NE 53號一處已荒廢的停車場動土,有傳這裏是Hyperloop One其中一個車站。
奪印度孟買試運工程
Hyperloop One去年12月完成第三階段測試,最高時速增至387公里,日後更有望提升至1300公里。華盛頓至紐約相距363公里,據稱兩地通車後,車程只要29分鐘,是原來3小時車程的六分之一。消息透露,車程沿途更設有費城(Philadelphia)及巴爾的摩(Baltimore)等車站,上班族可享交通之便,搬到樓價較低的費城居住,毋須在紐約捱貴租。
Hyperloop One去年9月融資,引入維珍集團,其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出任公司主席,其後易名為Virgin Hyperloop One。該公司除了在美國開展「超級高鐵」計劃外,近日又跟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達成協議,合作研發孟買至浦那的試驗道,沿途連接正在興建的新孟買國際機場。現時來往兩地的車程一般需要3.5小時左右,「超級高鐵」建成後將大幅縮減至25分鐘。
印度試驗道工程需時約3年,完成技術研究及測試合格後,將進一步建設其他路段,最快2028年起投入服務。受惠節省時間、減低意外及營運成本,以運行30年計算,「超級高鐵」帶來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將高達550億美元(約4290億港元)。
Virgin Hyperloop One旗下的「超級高鐵」,主要在地下封閉式管道運行,輔以太陽能及磁懸浮技術運作,全美擬建造11條管道,路線總長4506公里。研究團隊去年4月起,在美國內華達州分階段實測,期間更不斷燒錢加快研發,去年12月獲得C輪融資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
[ English Version ]
Elon Musk said to be one step closer to building DC-NY hyperloop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宇宙地圖|德國繪製全新版 涉5.6萬星系軌跡數據
德國波茨坦天體物理研究所(AIP)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最近利用Cosmicflows-4目錄的數據,開發一種全新宇宙成像方案。
- Posted October 4, 2024
- 0
-
「衞星蛋」救命神器(林國誠)
天通衞星移動系統在香港已經投入使用,令到衞星通訊技術不再僅限於專業用途,而是能夠廣泛於日常生活中應用。這個系統由3顆衞星覆蓋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從而提供穩定可靠的通訊網絡。
- Posted October 4, 2024
- 0
-
非牟利組織的發展抉擇(黃岳永)
港人對平安鐘應該不會感到陌生,早於「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普及之前,平安鐘就已經把商業模式與公益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 Posted October 4, 2024
- 0
-
Microsoft office|2024 更新支援5年
微軟(Microsoft)為消費者及小型企業推出家用版及商務版的辦公室軟件Office 2024,其中包含Word、Excel、PowerPoint、OneNote及其他應用程式;至於錯誤修復及安全更新,將支援5年至2029年10月9日,適合不欲訂閱Microsoft 365版本的用戶。
- Posted October 4, 2024
- 0
-
黑夜見光|美全彩夜視鏡眾籌 漆黑取景光猛鮮艷
美國初創公司Duovox推出兩款輕巧的夜視產品,兩者均採用專有「真全彩技術」,標榜具備99.99%色彩準確度。新產品現於Indiegogo網站眾籌,售價99美元(約772港元)起,預計今年12月起發貨。
- Posted October 4, 2024
- 0
-
國產遊戲|AK-47代金箍棒 《悟空》變射擊game
中國首款3A遊戲《黑神話:悟空》爆紅,不少玩家抱怨關卡難度高,一直無法順利通關。最近有內地機迷開發遊戲模組(MOD),以「AK-47」步槍取代「如意金箍棒」,適合遠距離對付各種妖怪,令玩家戰敗機會大減。
- Posted October 4, 2024
- 0
-
智能眼鏡掃臉起底 美生研AI即時配對
最近朱克伯格的兩名大學師弟青出於藍,把智能眼鏡配合人臉辨識技術,數秒內配對網上數碼足跡,成功把街上陌生人「起底」,包括姓名、年齡、電話號碼、住所地址及親屬資訊,令人擔心人工智能(AI)侵犯私隱。
- Posted October 4,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