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EIT掃描價廉診斷快 (尖思科研 陳柏衡 )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近期有本港初創以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EIT),研發一款便攜式醫學成像設備,首先在病人身體綁上一條檢測帶,再透過電極微電流檢測電阻變化,描繪肺肝腎等內臟器官圖像。雖然解像度不如巨型儀器,但事前毋須打顯影劑,費用便宜,亦適合家居使用。今次請來尖思科研行政總裁陳柏衡,講解技術如何應用在新冠肺炎、脂肪肝等篩查上。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衡)陳柏衡 尖思科研行政總裁
陳:尖思科研專注發展的EIT技術面世多年,相比現時醫院常用的醫學成像技術,例如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成像(MRI)等,EIT較適合檢測哪些疾病?
衡:本公司研發的EIT成像設備,包括一條檢測帶及一部電子儀器,後者與成人手掌相若。使用時,用家透過配套的應用程式(App),按照示範短片,在身體適當位置戴上檢測帶,再配合不同的呼吸指示等,裝置便會取得多種身體數據;這些數據會上傳雲端處理,約一分鐘後,用戶即可取得掃描報告。
以掃描肺部為例,傳統的CT、MRI需時約20至30分鐘,我們的設備每秒掃描30至50張橫切面圖像,幾乎實時看到掃描結果。另一大特色是診斷快速、便宜、沒有輻射、不用顯影劑,用戶可自行完成整個掃描程序。目前設備主要適用於肺、肝、腎以及手腳筋腱,如檢測慢性阻塞性肺病、脂肪肝、肝硬化、腎硬化等,適合評估早期患病風險,或持續監察慢性病有否惡化。
夥港大追蹤新冠痊癒者健康
陳:據悉,你們正為本地的新冠肺炎康復者作臨床測試,追蹤並測量其健康參數,現時成效如何?
衡:目前正與香港大學,以及瑪麗醫院合作臨床測試,主要集中肺部及脂肪肝測試。其中追蹤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計劃,則與港大及創科署合作,在14日內透過我們的設備,遙距監察康復者的肺部變化,亦觀察肺病患者及健康人士作對照組。該計劃於去年9月啟動,今年初正式展開,至今已為超過100個參加者掃描肺部。
測試結果參考多種指數,包括數據一致性、左右肺比例等,現已累積了一些數據,如有位新冠肺炎康復者剛出院時,右肺功能普遍較差。隨着患者身體好轉,獲得的肺部數據愈趨一致,左右肺活動比例愈發正常,計劃取得結果算是正面。
申FDA認證 最快年底推出
陳:新冠疫情促使全球醫療保健系統及組織,加速使用數碼醫療解決方案,本港是否亦有這種現象?作為初創如何進入市場,以說服別人使用?
衡:無論公私營機構,都增加對數碼轉型的投放,如智能系統、遙距診症等。以醫管局為例,比起傳統只做保守的臨床試驗,現時在安全情況下,樂意嘗試創新方案,如旗下的IT Innovation Office,就不斷推出新診斷方案及設備等,比起以往更具前瞻性。
目前產品的生產流程已取得ISO 13485醫療器械品質管理認證,足以作為健康參考的電子產品推出;現申請IEC 60601醫療器械安全標準,料最快一至兩個季度獲得相關認證。此外,現正申請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第二類醫療器械認證,待獲得此認證後,便可作為醫療診斷儀器推出市場。
尖思科研將採取「企業對企業」(B2B)、「供應商對企業對客戶」(B2B2C)方式分銷,對象如診所、體檢中心、保險公司、家庭醫生、老人院等。回顧過去近3個月,已有健康醫療設備供應商、診所及醫院等,有意向我們採購設備。我們反而希望多做幾個研究,讓產品更加成熟。料最快今年尾,以健康參考的電子產品方式,推出第一版本的設備。
陳:因投資回報周期較長,醫療保健行業相對不受投資者歡迎,你對此有何評價?
衡:本身香港的投資環境,不太着重醫療領域,本地跑出的初創企業,以從事App等軟件開發居多,這類行業開發周期較短,更易獲得投資者青睞。
此外,本地研發人員比例不高,難以支援深科技初創發展。始終發展醫療保健行業,需要文化及生態圈配合。不過,現時有愈來愈多的投資者,開始留意醫療保健行業的初創。
現時主要依靠資助營運,包括政府及比賽獎金等;料年尾或下年初,開啟下一輪融資,屆時將為設備加入更多功能,例如腫瘤檢測等。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