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機器能否思考? (占飛)

By on February 2, 2019

本文作者占飛,為《信報》撰寫專欄「忽然文化

電影《解碼遊戲》中有提及到「圖靈測試」。(劇照)

電影《解碼遊戲》中有提及到「圖靈測試」。(劇照)

看過電影《解碼遊戲》,相信都知道「圖靈測試」是什麼一回事。測試者獨自一人用電腦跟對方文字交談。交談的對象在另一個房間內,其一是真人,另一是電腦,即現稱聊天機械人(Chatbot)。圖靈旨在測試: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交談,測試者能否分辨出誰是真人、誰是機械人。

英國電腦科學家阿倫圖靈(Alan Turing)在1950年的〈論計算機器與智力〉(On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論文中試圖解答一個問題:「機器能否思考?」當時,還未有計算機或電腦這個名稱,圖靈只能稱之為計算機器。圖靈認為:假若測試者分辨不出跟他文字交談的是真人或電腦,那便等於:機器會思考。

假若圖靈今天仍在世,恐怕他不會那麼輕易就承認機器會思考。人類的思考是相當複雜的,計算是思考,邏輯思維和推理也是思考,歸納事物的模式亦是思考,今時今日的電腦肯定可作上述三類思考。電腦下棋可以擊敗棋王,因精於計算和邏輯思維。電腦可以處理龐大的數據,從中歸納出模式,是人類無法企及的。

圖靈測試

電腦的計算能力遠遠在人類之上,而且人類會犯錯,電腦不會出錯。正如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及其他認知科學家指出:人類有許多預設(Default)的認知方式(包括偏差),電腦沒有人類的認知偏差,純按「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去「思考」。

問題是,人類的決定或行動往往不是「理性選擇」,電腦便難以準確地預測到人類的行為。

另一方面,人類會聯想,電腦是不會像牛頓般見蘋果跌下而聯想到萬有引力的。人類有直覺,有「第六感」,電腦沒有直覺,那聯想和直覺算不算思考呢?人類有「常識」(Common Sense),電腦肯定沒有,而「常識」不只範圍寬、廣且模糊,並隨時代而變,難以界定。有時候,罵人沒有「常識」,要詳細解釋被罵者怎樣沒有「常識」,未必做得到。比如色情,人可以憑「常識」分別出,但要程式員「教懂」電腦分辨何謂色情,恐怕會無功而回。「面孔辨認」的軟件可以認人(暫時仍不是100%準確),但難以辨認到人的內心情緒。人卻一眼看出他人──尤其是親人、朋友及相識──的喜怒哀樂。

「圖靈測試」不只用以解答「機器能否思考」的問題,還幫助電腦科學家設計能夠思考的電腦。 (劇照)

「圖靈測試」不只用以解答「機器能否思考」的問題,還幫助電腦科學家設計能夠思考的電腦。 (劇照)

「圖靈測試」不只用以解答「機器能否思考」的問題,還幫助電腦科學家設計能夠思考的電腦。現時,許多電腦科學家專注於設計類似人的電腦,以及受人類接受和歡迎的電腦,皆是為了迎合商業的需要。電腦像人,消費者才願意使用,不致排斥抗拒。孤單寂寞人,電腦能跟他/她愉快交談,他/她才會買聊天機械人,否則何不養一頭狗或貓?

許多人不喜歡跟電腦下棋或玩博弈遊戲,正因電腦下棋太快,你費煞思量,剛下了一步棋,電腦不用半秒立即回應,你立即要花腦筋想下一步,毫無時間「回氣」。跟真人下棋,對方總要思考一下才回應,此時你大可「回氣」。你下了一步妙着,令對手皺眉苦思,這正是下棋最大的樂趣。跟電腦下棋,便難有同樣的滿足。

「圖靈測試」另一個貢獻就是,產生「反轉圖靈測試」(Reverse Turing Test)。前者純測試人,後者既可以測試人,也可以測試電腦能否分辨出真人和電腦。測試方式不變。程式員和駭客最喜歡玩這個測試。

去人性化

美國賓州維拿諾華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法學教授費烈曼(Brett Frischmann)和紐約洛車士打科技中心的哲學講師施令格(Evan Selinger)在合著的《重建人性》(Re-Engineering Humanity)一書中表示:「反轉圖靈測試」比原來的「圖靈測試」更重要,事關現時有不少批評數碼科技溫水煮蛙的「去人性化」(Dehumanizing)。

所謂「去人性化」意思是:隨着社會和生活環境愈來愈多使用數碼科技,生產和工作已愈來愈機械化和數碼化,一般人教育、娛樂、溝通……為了適應數碼科技,愈來愈失去「人性」的特質,現代人愈來愈像副機器。可是,至今並沒有任何科學的標準可以測量「去人性化」。

費烈曼提出以「反轉圖靈測試」量度人類交談和溝通,和電腦的分別是否愈來愈小。差別愈小,即表示「去人性化」程度愈高。事實上,今天有不少人已經不像人,而像副機器。

更多占飛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