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梁婉玲領The Mills延續香港故事 細談紗廠情意結 辦創業賽激勵新世代

By on November 30, 2020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周一人物

梁婉玲2016年毅然轉跑道加盟The Mills,參與這個集創新科技、文化、藝術於一身的活化項目。(黃勁璋攝)

梁婉玲2016年毅然轉跑道加盟The Mills,參與這個集創新科技、文化、藝術於一身的活化項目。(黃勁璋攝)

紡織及製衣業曾是香港經濟重要命脈,扎根於荃灣的南豐紗廠,見證本地紡織工業的黃金時代,項目2018年完成活化,搖身變成集創新科技、文化、藝術及學習體驗於一身的保育項目「The Mills」,讓訪客探索不斷延續而又真實的香港故事。肩負傳承重任的領軍人物,是南豐紗廠市場總監梁婉玲(Ellie),曾任電訊盈科(00008)助理副總裁的她,2016年毅然轉換事業跑道,挑戰地產領域;Ellie日前接受專訪,暢談個人的「工廠情意結」,以及紗廠項目背後理念。

香港寸金尺土,活化保育要結合商業,達致可持續發展,殊不容易,偏偏Ellie選擇迎難而上,放棄任職11年半的電盈高薪厚職,加盟The Mills,「工作性質好唔一樣,純粹覺得個項目有意思,咪試下囉!」

Ellie不諱言,以往對傳統紗廠的印象來自一位朋友,「以前佢媽媽喺紗廠做嘢,佢話廠內好嘈,聽唔到人講嘢,好辛苦」。雖對紗廠認識不多,但在Ellie心中,工廠本身是充滿兒時美好回憶地方,「細個媽媽做製衣工廠,嗰陣小學返半日,放學後全個下晝都喺工廠度過,跟住媽咪。」Ellie憶述,當年常於貨架旁邊睡午覺,「八十年代製衣業仲好蓬勃,個車(衣)間有百幾架衣車,媽媽負責包裝,佢啲同事姐姐好nice,成日請我食嘢,又買筆畀我,因為嗰度得我一個細路;所以我好明白舊工廠『人情味元素』幾重要,同埋當年間廠喺葵涌,我喺呢頭(長)大,對荃灣又係另一份情意結。」

南豐紗廠一九五四年建成,位於荃灣白田壩街,高峰期年產三千萬磅棉紗。

南豐紗廠一九五四年建成,位於荃灣白田壩街,高峰期年產三千萬磅棉紗。

活化昔日光景凝聚人情

然而隨着時代變遷,香港經濟命脈由傳統製造業轉型至金融服務業,紡織業的輝煌歷史,新一代已漸陌生,Ellie不無感慨,「(金融主導)係無壞,但大家好似忘記咗,香港起家係靠雙手;點解活化紗廠咁有意義?就係想畀年輕一代睇到,香港點樣一路走來,紗廠係將香港由漁村,變成以製造工業為骨幹,其中好重要嘅里程碑,自己童年都叫喺工廠『生活』過,好理解嗰份人情味。」為重拾舊情懷,改頭換面的南豐紗廠,去年中秋特意舉行盆菜宴,請來逾100位紗廠舊工友和家屬,圍爐敍舊閒話當年,「有啲好後生,六十頭,最大年紀係一位電工叔叔,九十幾歲;場面好感動,佢哋多年無見,但嗰種情誼、親切感仍然喺度;帶佢哋重遊紗廠,不知幾雀躍,仲會拗呢度唔係原本嘅四、五、六廠,笑死。」

理念與人情味重要,Ellie轉工另一原因,是性格使然,「由細到大我鍾意乜都試、乜都問,好細個嗰陣我做過穿膠花剪線頭,唔係為賺錢,只係屋企樓下有專門剪線頭舖頭,屋邨啲師奶要湊細路,最多咪落去做下呢啲,識揸鉸剪就做得,我見得意咪又叫人畀我試下,原來好辛苦,要剪得靚同貼都唔易。」

三歲定八十,長大後Ellie不改愛發問愛嘗試本色,「有次喺上海見人吹玻璃,又叫人畀我試下,結果(玻璃)原封不動,超難,要好大力,但起碼試過你知道難,有得着,所以我好鼓勵年輕人,唔知得唔得唔緊要,不妨試下先。」

這信念驅使The Mills於2017年起,連續3年舉辦學生暑期創業比賽,協助他們接觸工作世界及規劃未來,發展創業理念,Ellie印象最深是首年曾有一間參與活動學校,學生均有SEN(特殊學習需要),活動要求他們採用紡織物料製造物件,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Ellie解釋,年輕人愈早知道個人長處及未來方向,愈能及早起步。(黃勁璋攝)

Ellie解釋,年輕人愈早知道個人長處及未來方向,愈能及早起步。(黃勁璋攝)

「有個中四五嘅男仔好得意,未瞓醒兩手揈揈入來,一埋位就伏低瞓覺,我亦無理佢;到佢醒返,見同場其他女仔唔識車衫,就周圍幫人車車車,之後施施然走咗,大家先知佢車嘢咁叻。」Ellie解釋,年輕人愈早知道個人長處及未來方向,愈能及早起步,「輸贏唔係重點,希望大家喺過程度學到嘢,但我一定要令活動成為比賽,否則佢哋會好hea。」「就如我自己嘅成長,有時聽到啲嘢,嗰一刻唔明,之後喺一個啱嘅情景,就會恍然大悟,所以我希望同學仔將來人生路上,有一刻記得試過呢件事,幫到佢哋,我覺得已經值得。車衣只係手段,最主要鼓勵佢哋諗多啲、試多啲。」Ellie如是說。

活化成The Mills後,紗廠外牆噴上以昔日女工作藍本的頭像。

活化成The Mills後,紗廠外牆噴上以昔日女工作藍本的頭像。

未來安排更多學生到訪

自古成功在嘗試,正如Ellie由電盈轉投The Mills,亦是出於「試咗先」心態,「初初會擔心,始終兩個完全唔同行業,但原來之前marketing(市場推廣)嘅知識同經驗,過到嚟都用得到,同埋喺舊東家(電盈)係追數、追數再追數,以生意為目標,學到嗰套模式,嚟到(南豐)都受用。」

「你要令件事sustainable(可持續),其中一樣好重要嘅,係當生意嚟做,只不過回報唔係為錢,呢度嘅mission(任務)係inspiration(靈感)、innovation(創新)、傳承,你點樣講個故事畀人聽?都係branding(品牌化)、content marketing(內容營銷)。」Ellie娓娓分享心得。

談到未來目標,她說希望與更多學校合作,安排學生到訪,了解本地紡織業興衰,「雖然行業風光不再,但We made by history(我們由歷史組成),你唔知個根,點樣繼續走落去呢?提起南豐紗廠,人人都話好熟,相反你問最出名嘅穿膠花廠,無人記得,唔係要比較,但紡織業真係喺香港發展史佔咗舉足輕重角色。」

1130_P36

採訪、撰文:許鎮邦

攝影:黃勁璋、受訪者提供

其他「周一人物」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