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轉移激活本地科研 (廖錦興博士)
本文作者廖錦興博士,為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會長,以及青年領袖計劃「東區青藤」和青年組織「藤絡」的顧問。
「官產學研」是推動本地科研發展的方向,能把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產業上,獲得三贏局面(院校的教學成就、教授和研究員團隊的研發認可和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使香港整體科研水平提升。多年來各本地大專院校都設立知識轉移處(Knowledge Transfer Office)推廣科研成果,而頂尖學府、數碼港或香港科技園等都透過不同方式向香港企業推介科研成果或初創企業,我每年都會出席,見證研究團隊的努力。
這天十分榮幸獲邀出席香港城市大學的「虛擬工業日」(Virtual Industrial Day),虛擬工業日是城大工程學院與香港工業總會聯合舉辦,旨在推動工業與大學之間的研究合作,以開發先進和創新的技術,為萌芽的工程師和培養跨學科的專業人員創造就業機會,使高科技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但因應新冠疫情要保持社交距離,今年的工業日所有活動包括開幕典禮、專題講座和初創簡報會都採用網上形式進行。該活動展示二十多個來自城大八大工程學系教授及其科研團隊和學生的研發項目,涵蓋醫療、能源、交通及人工智能等範疇。
技術轉移辦公室推廣科研成果
虛擬工業日的專題講座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幾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香港工業領袖就新興產業與機遇(Emerging Industries and Opportunities)進行交流,金源米業的行政總裁林世豪先生(Anthony)講解食品安全和如何用創新思維令業界帶領區內同業在米業的發展;中國動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項目拓展主管張國全先生(Simon)作為資深工程師利用再生能源、新能源巴士和最新研發電池的經驗給予工程學院畢業生如何尋找未來發展路向。而從美國學成歸來的東興自動化副總裁林朗熙先生(Roy),借引入以色列的服務機械人在科技配合服務應用上突破傳統模式,為疫情下的弱勢社群和飽受打擊的服務業提供一個逆境自強的機會。
講座第二部分是由香港工業總會Startup Council副主席陳允誠先生(Bryant)講解如何利用工業界打造初創的支援服務和孵化平台,使有志創業的青年人在有限的資源下仍可繼續為創業夢想邁進。而當日更讓幾隊學生初創團隊進行項目介紹,包括智能醫療設備(Albacastor Technology)、移動支付平台(Intepay)和專業隔音系統(Laso Technology)。記得去年也出席了城大的學生發明展覽,是次展覽展出近40件學生作品,其中最深刻印象是電子工程系團隊研發先進智能實時監測電池狀態系統。
打造初創的支援服務和孵化平台
新冠病毒幾乎使所有活動都停擺,並嚴重打擊經濟,但危中見機。正如城大郭位校長在虛擬工業日開幕典禮上說:「對於世界和香港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年,我們遇到了許多困難,預計更大的挑戰來會到來。在經濟面臨下滑的同時,我們看到與工程和技術相關的業務有逆勢發展的趨勢,21世紀對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電子通訊Electronic Communication)、材料工程(Material Engineering)、醫學工程(Medical Engineering)等有熱切期待和需求,香港的頂尖學府和科研人員也整裝待發,迎接這新時代」。
更多廖錦興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