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懂聽懂說的人工智能 如何改善人類的學習及生活 (蒙美玲)

By on August 23, 2019

本文作者蒙美玲,為《信報》撰寫專欄「教育講論」。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堪稱近年發展最迅速的工程學科之一。由圍棋到駕駛,電腦「學懂」的東西似乎愈來愈多。不少人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之際,亦開始對電腦的威脅愈覺疑慮。

「機器能思考嗎?」這是圖靈(Alan Turing)早於1950年提出的疑問。

若計算機能表現出等同人類的智能,便可為問題提供答案。想像一個處於密室的人,只以文字向一位真人及一部電腦溝通。若電腦的回覆符合人類邏輯,令密室中的提問者不能辨別哪一方才是人類,那麼便可斷定機器通過測試。這便是著名的「圖靈測試」,亦是人工智能的雛形。

蒙教授於講座與主持人郭志仁(左,中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校友)及吳錫欣(右,中大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博士生)交流討論。

蒙教授於講座與主持人郭志仁(左,中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校友)及吳錫欣(右,中大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博士生)交流討論。

科學家最早為人工智能提出的定義是:若計算機能處理通常要依靠人類解決的問題;且其智慧是靠機械自身學習而來的,即屬「人工智能」。一部機械何以自身學習?所指的其實是「機器學習」特性:以大數據建立的資料庫為根基,配合特定的軟件算法,甚至借助多層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讓機器學會自行解決特定的問題。

筆者將以研究多年的語音和語言處理技術為例,概述人工智能如何運作,以及相關技術的前景乃至倫理爭議。

學習外語的助手

平日交流時總會用到言語,但其實每段說話均蘊含箇中意義、態度、情感、說話人的身份背景等複雜訊息。若機器能夠學習並領會此一「人類的神奇訊號」,並進而發展出語音識別、機器翻譯、對話機械人等語言相關技術,自然大大裨益人類。

中大工程學院蒙美玲教授以「懂聽懂說的人工智能如何改善人類的學習及生活」為題,主講第五場「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系列。

中大工程學院蒙美玲教授以「懂聽懂說的人工智能如何改善人類的學習及生活」為題,主講第五場「智慧的探索」公開講座系列。

其中,不少人都苦於學習外語,尤其是會話應用,用於語言學習的人工智能系統便應運而生。從工程學角度出發,我們可借助語音識別及語音合成技術,協助用家學習。前者是利用語音識別技術,檢測並診斷用家的錯誤發音。以廣東話母語者學習英語為例,兩種語言的輔音及元音各有迥異。為此,我們事先參考語言學的理論,再建立龐大的語音資料庫,讓電腦利用人工智能的學習特性,預先學習廣東話母語者常犯的發音錯誤。日後當用家使用系統錄音練習時,電腦便可即時偵察其錯誤發音。

緊接便需借助語音合成技術,讓電腦輸出合成糾正性反饋,糾正學習者的錯誤發音。假設系統測出學習者念「shoes」時的「sh」發音有誤,系統便會自行將「sh」的正確發音作「超誇張」的語音合成;在下次示範時,電腦會刻意拖慢並強調「sh」的發音,讓用家更易體會及糾正。此外,系統更可透過相關音素的關鍵幀,將正確發音的動作以圖像可視化,向用家示範念「shoes」時,舌頭、上下唇、軟齶等的正確姿態。透過音視頻的雙模態結合,為學習者生成糾正性反饋。

病友溝通的橋樑

人工智能亦大可改善人類的生活。語音障礙的病友在日常溝通時容易碰壁,我們便與醫院管理局合作,將他們出版的「溝通書」電子化,再融入我們開發的廣東話語音合成技術,讓病友們透過流動應用程式,隨時隨地點擊播放諸如港鐵站、日用品等生活詞彙的語音。我們更積極研發語音轉換技術,利用語音後驗圖技術,歸一化不同說話人的發音,期望日後毋須收集龐大的平衡數據,亦可為每位用家輸出更切合其身份的個人化語音。

講座吸引約200名嘉賓出席,全場氣氛熱烈。

講座吸引約200名嘉賓出席,全場氣氛熱烈。

除了話音輸出,我們亦致力研發語音識別系統,讓照顧者或身邊人更易了解病者欲表達的話語。我們針對中風、腦癱瘓造成的構音障礙,與中大生命科學學院、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等合作,邀請本地病友參與錄音,建立粵語構音障礙的資料庫,作為研發語音識別系統的根基。收集過程漫長而艱苦,病友們即使知道研發需時,亦不辭勞苦協助錄音,務求讓以後的病人能夠受惠,在此衷心感謝他們的無私付出。

願景與倫理風險

不少人或會憂慮人工智能的急速發展,在筆者看來,人工智能卻為語音、語言的學術研究及技術帶來黃金時代!無疑,人工智能正迅速滲入日常工作與生活,處處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筆者認為最佳的願景會是「A.I.與人類和諧共生」的狀態:人類設計嶄新A.I.功能;人與A.I.在複雜任務中共同協作;最終人與A.I.可共同創新及發掘新的知識。

誠然,人工智能確實帶來潛在風險。A.I.取代人類工種之言非虛;系統依靠的資料庫亦存有真偽風險;更重要是擁有A.I.的個體需承擔何種倫理責任,更是值得社會深思。以筆者的研究為例,我們在開發語音轉換系統的同時,亦積極研發聲紋防偽技術,作為新技術的防衞盾。事實上,全球不同界別對A.I.倫理皆有熱切的關注。中大早於2015年便成立「生命倫理中心」,應對相關挑戰。難題不少,但筆者認為人類始終要宏觀掌握A.I.,適當的規範A.I.,盡力使A.I.為人類、社會乃至世界實現福祉。

蒙教授多年來致力研究語音和語言處理技術,冀望以人工智能改善人類的學習及生活。

蒙教授多年來致力研究語音和語言處理技術,冀望以人工智能改善人類的學習及生活。

更多教育講論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