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宅經濟走到互聯網經濟 (方保僑)
記得去年初,疫情剛剛爆發之際,大家因為避免外出,都會較長時間留在家中,經常在家工作、網上學習、網上購物等,這些疫情下的日常行為帶出了一個熱門名詞,叫做「宅經濟」,雖然「宅經濟」不是什麼新名字,但在疫情肆虐下,似乎大家都更理解及接受「宅經濟」為生活上帶來的改變。不過近來已經很少人再提及「宅經濟」,為什麼?
其實「宅經濟」就好像戴口罩一樣,初期要求你每天都需要佩戴口罩,或許大家會覺得很不舒適和不習慣,久而久之,戴口罩就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如果你沒有戴口罩走到街上,人們應該會將你當成「怪物」看待。
「宅經濟」其實亦一樣,因為它已經完完全全融入了各人的生活中,就算你多不願意利用網購服務,但是政府的限聚令迫使很多店舖及食肆都提早關門,或是市民留在家中上班或學習,結果很多人都在「迫不得已」下開始網購生活。
去年夏天,當疫情稍有放緩跡象之際,誰又料到第四波竟會在冬天重臨香港(雖然一早已經有醫學專家警告過),而且全球疫情仍然嚴峻,再加上變種病毒開始從英國等地擴散至歐洲及其他國家,相信就算各地開始注射預防疫苗,未來6至12個月,預計經濟仍未能完全走出困局。
互聯網經濟,其實一早已經存在,不過一場世紀疫情,互聯網經濟發展將會加速蠶食傳統經濟的版圖,看看多隻互聯網企業的股價屢創高峰,可見一斑。
大家近期亦會留意到新一代電動車企業Tesla,股價起飛令到公司估值超過幾間全球最大車廠的總和,證明新一代的互聯網企業並不能小覷。Tesla的成功除了因為電動汽車是未來典範之外,疫情後社會各界愈趨提倡環保的重要性,大家都希望可以為環保出一分力,為自己不斷破壞地球的所作所為作心靈上的救贖。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