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進科技應對出行難題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3月初在香港大學智慧城市碩士班的最後一課,同學分組演示全球不同智慧城市中香港可借鑑之處。其中一組指出,觀塘交通擠塞嚴重,應該仿效倫敦劃出低排放區域,減少車輛駛入,違者嚴懲(倫敦罰款高達100英鎊),以改善該區空氣質素。
不過,這談何容易。有調查發現,交通暢順時,由觀塘碼頭開出到apm的巴士車程只需9分鐘,步行也只是10多分鐘,可是下午5時繁忙時間巴士車程卻長達77分鐘!觀塘這個集居住(近70萬人口)和工商業一體的舊區(跨區工作人口20萬),本來已路窄人多,加上周邊新市鎮的急速發展,又有不少違例泊車,令該區道路不勝負荷。
其實不少老舊城市也有類似難題。以擠迫見稱的東京,多年前已採用地下多層智能停車場,配置快速升降機和旋轉移動台等運送汽車,並以智能自動系統尋找泊車位置和存取汽車;相比傳統停車場,同一空間可以增加以倍計的泊車位。
香港也探索同類方案,運輸署的自動泊車系統先導項目以深水埗、荃灣等地為試點。不過,有業界人士認為,這類停車場除了建造成本高、日後維修費不菲之外,如果建在地下,遍布的喉管、電纜和光纖等基建會成為主要障礙。
人口850萬的紐約,曼哈頓區尤其繁忙,每天有2.5萬架貨車出入,而且數量連年上升。當地運輸處於是推行「非繁忙時間上落貨計劃」,鼓勵在黃昏7時至早上6時上落貨,並設立可臨時擺放貨物的地方。如果成功,估計每年可為該市帶來達2億美元的經濟回報。這在香港是否可行?
GIS整合資訊建構圖像
這些其實是城市規劃的典型難題:如何改善舊有設施和環境以趕上新發展?以貨車上落貨位為例,觀塘是否沒有閒置土地可用?有人就指已關閉的觀塘駕駛學院可考慮;除此以外,巴士路線是否有調動的餘地?周邊一個個新屋苑相繼落成,整個地區未來10年、20年的交通規劃能否照顧到?
地理資訊系統(GIS)正擅長解答這些難題,它可幫助人們理解複雜的問題和找出解決辦法。因為這個軟件把各式資訊,包括地上地下設施、行人車輛流量、新舊發展計劃、土地運用、人口特徵,以至空氣質素等數據以地理位置整合,共冶一爐,化成圖像,令盤根錯節的問題和彼此的關連變得易明,方便以全方位多角度思考解決方案。
一直以來,GIS這些地理空間基建被視為城市數碼轉型的重要組件,而驅動力來自連繫人與地點的位置數據。因此我期望政府能更積極開放數據,並多加應用,配合先進科技來提升香港的城市管理。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