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廖錦興博士
-
本地薑不可小覷 (廖錦興博士)
香港目前缺人缺錢已是不爭事實。人口老化和移民潮造成勞動力下降,並流失不少中產和高學歷人士。去年,政府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旨在吸引世界各地精英落戶香港,填補人才缺口。據資料,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在今年首10個月共接獲超過18萬宗申請,當中逾11萬宗獲批,約7萬人已抵港。
- Posted November 30, 2023
-
香港北都創科夢 (廖錦興博士)
上屆政府推出「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以應對香港房屋及創科發展難題。這些中長期計劃,對香港未來整體發展至關重要,但大興土木會否影響財政儲備?是否符合《基本法》所述量入為出的原則?公共資源能否恰當使用?以及融資、環境保護、土地定價、基建配套等議題,都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Posted November 23, 2023
-
中國電動車揚帆出海 (廖錦興博士)
近20年,中國從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逐步轉型到高增值產業發展,不僅帶來經濟效益,在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也取得成功。筆者估計未來10年,中國將在綠色低碳、基建新技術及先進電子科技三大範疇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 Posted November 16, 2023
-
中國的國際化教育 (廖錦興博士)
中國崛起、國力增強,民眾走向小康,驅使他們投資在下一代的教育上。除了送兒女出國留學,亦有些選擇在國內優質教育機構就讀。受地緣政治和疫情影響,留學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的人數近年明顯下降,位於內地的國際學校遂成為中高產家庭的目標。
- Posted November 9, 2023
-
電競運動潛力無限 (廖錦興博士)
電競這項新興體育運動在中國以至全球迅速發展,是不爭的事實。在互聯網時代,電競市場需求大幅上升,帶來極大的經濟和文化價值及社會影響力。然而,對於區分專業電競運動員與沉迷打機人士,人們仍缺乏認知。若了解到電競選手的專業訓練、刻苦耐勞及知識技能等綜合能力,也許會對電競運動另眼相看。
- Posted November 2, 2023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廖錦興博士)
近期爆發的戰爭雖是萬里之外的事,但在地緣政治之下,香港難以獨善其身。旅遊和零售業是香港重要產業之一,新冠疫情使這些行業停頓,疫後未見復甦;內地旅客消費模式改變,同樣令業界擔憂。如何吸引歐美商旅客重臨香江?筆者認為文化藝術必定是其中之一。
- Posted October 26, 2023
-
環保目標知易行難 (廖錦興博士)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多年來不斷推動全球減排,人們對今年11月在阿聯酋杜拜舉行的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抱有期望,出席國將在會上為一系列議題尋求共識,並且擬出行動計劃,包括把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攝氏1.5度以內、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融資、擴大對氣候適應的投資等。
- Posted October 19, 2023
-
中德關係互利共贏 (廖錦興博士)
德國社民黨聯合主席克林拜爾(Lars Klingbeil)今年6月訪華時,指「中國是歐洲的一個重要夥伴」,強調加強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性。中德自十九世紀末已有交流,德企來華投資及通商有百年歷史,西門子公司及克虜伯公司的工程人員,曾協助中國建立現代化的發電廠及鋼鐵廠,1903年德國投資在山東青島採用德國的釀酒技術生產啤酒,是中國歷史最悠久啤酒之一。
- Posted October 12, 2023
-
碳緣政治 (廖錦興博士)
自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來,公約致力保護環境。從1997年氣候峰會的《京都議定書》至去年的埃及峰會,期間達成過不少宣言及協議,但落實執行的不多。筆者在本欄曾分享過氣候變化的危機、各國採取的環保政策、科研成果促進減排、碳足跡/碳交易、循環經濟的機遇等,這些都是圍繞着計劃、部署、行動,能否真正應對氣候變化,仍要全球齊心協力。
- Posted October 5, 2023
-
把握數字經濟機遇 (廖錦興博士)
與不同產業領域的朋友聚會時,說起「什麼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大家竟一致認為必定是「數字經濟」。事實上,我們周遭環境和事物都已離不開數字經濟。現時科技趨勢是走向網絡互聯移動化、訊息處理智能化及計算技術量子化。
- Posted September 2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