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海綿吸油污轉廢為能 增水產存活率 城大冀量產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在生活上善用綠色科技,推動本地科研落地,有助締造更宜居環境。創新科技署於10月28日起,一連9天假香港科學園舉行「創新科技嘉年華2023」,展出38個合作夥伴的科創成果。香港城市大學團隊研發的「智能海綿」,可重複使用50次以上,適用於多種環境油污清理,包括水產養殖過濾系統、家居油脂清洗及鹹淡水域等,最多可吸收自身重量12至15倍的油污,該發明2022年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中學生蜂蠟代塑膠供3D打印
領導研發的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教授高志釗稱,水產養殖中,不論魚油及飼料都會產生油污。本地小龍蝦養殖場的應用研究顯示,「智能海綿」能降低兩成以上的去油污成本,並提高小龍蝦存活率三成。此外,「智能海綿」超過九成油污可供回收,亦適用於食品工廠上,榨取廢食油後再加以提煉,轉化為生物柴油等燃料。惟他強調現時產能有限,未來研究與政府或內地廠商合作,才有望實現大規模生產。
大自然未被回收的廢物,隨時變身有用的材料。中華基金中學的數名學生發現,蜂蠟熔點約為攝氏64度,能在室溫下迅速凝固,他們想到把蜂窩替代塑膠原料,生產3D打印筆的填充物。由於純蜂蠟脆弱易斷,後來學生加入樹脂松香、大豆渣等,令打印填充物更堅韌環保。
指導同學的生物科科主任梁瑜珊透露,該校的中二級同學每年都會參加研究項目,旨在培育他們以批判思維,多留意身邊事物,利用知識解決生活難題。
應科院5G機械人懂自主救災
學生團隊憑「走塑.蠟『唧』行動」蜂巢再造項目,在第25屆香港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初中組),獲得「能源及環境科學一等獎」及「艾默生環境科學獎」。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研發的「5G雲端機械人系統」,獲得2023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嘉許金獎,該發明亦會在嘉年華亮相。機械人系統結合5G、雲端運算及機械人技術,內建人工智能(AI)及遠端監控技術,能執行高精度和複雜的任務。除應用於製造業、物流業、醫療保健等行業外,亦可於災難支援等複雜環境中作自主導航,並以人類般的精確度適應動態情況。
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提到,作為該署的年度旗艦項目,嘉年華旨在推廣創科文化,與不同機構介紹科研成果,今年料吸引逾20萬人次參與。談到如何在本地「搶人才」,他坦言這屬於恒常工作,期望更多本地年輕人參與,讓他們了解創科的潛力,改善社會及日常生活。即使日後進修時,也會選擇與科學有關的項目,將來留港投身創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