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馬難覓伯樂(松仁)
幾個月前筆者有一個大學同學找我幫他融資,由於筆者的基金本身投資較後期的項目,對他的早期VC項目愛莫能助,不過由於是多年好友,筆者便帶着他見一些VC界的基金經理,過程當中,見了一些知名及不知名的基金。
老實說,今時今日PE及VC基金,由於多年各國拚命印錢,投資中國地區的主要基金的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幾十個到2000年的幾百個,到現在幾千個,樹大有枯枝,不少基金經理其實也只有一個「吹」字,對行業的理解及基本的概念都非常缺乏。
然而當筆者幫助上述朋友時,見了不少基金經理,過程中一部分基金提出的問題也甚為精準,但是不少基金經理的問題其實也甚為搞笑,本文筆者將透過一些個人的親身經歷,剖析一下目前私募風投界參差不齊的情況。
比如說其中一個基金看了筆者朋友的產品後,關注點卻不是產品的市場或實際功能等等,談來談去就是產品的包裝及宣傳。在這麼早起的項目,關注點不應該是包裝及宣傳,而是團隊是否有能力解決產品開發過程中的種種挑戰。
風投基金不承擔風險
另外,一些風投基金,雖然名叫風險投資,卻不肯承擔風險。在談項目的過程當中,往往要求企業要有一定銷售才會投資。就像筆者朋友的投資過程中,有些基金經理覺得該產品需要先放到市場上,看看有沒有不錯的銷售額才決定投不投。其實以這個概念投資,其實就不是風險投資應該有的思維。
事實上,如果能夠在早期判斷該產品是好是醜,就應該作個判斷,覺得項目有前景,基金能幫助該企業進入銷售階段,那便承擔風險投入資金,然後讓銷售情況及市場的結果告訴基金這個項目應否投資。情況就有點像去賭馬,馬迷經過細心分析後下注承擔風險賭一局,然後賽後結果告訴他贏或輸。
目前有些風投基金就像是馬迷在下注時跟櫃台的人說等賽局先有結果,看了結果如何才下注,相信櫃台幫你下注的職員只會叫他賭下一局。
一個創業家,在創業的路途上面往往中途缺乏資金或面對發展樽頸,在這情況下找來風投,其實希望風投可以從資金上及各種資源幫助企業,說實話,如果能夠自身企業一步能到銷售階段,那一開始就不需要找風投。一旦到了銷售階段以後,假如企業再找基金入股的話,到時候要賭的已經不是有沒有銷售這麼簡單,而是另外一個milestone,比如能否短期內拿到哪幾個大客戶的訂單或IPO,而企業的估值也跟第一次見基金時很不一樣了。如果以剛才那些基金的思維,可能他們又要求企業先拿到訂單或先去到那個milestone才投,其實是十分自相矛盾。
等市場判斷才投資
這類型思維充斥在各行業的融資案例裏,比如醫療器械基金要求企業先拿到審批cfda牌照器械可以推出市場才投,或者tmt手機Apps項目要看到用戶量到某水平某增長率才投等等,這類型的判斷其實就反映了基金其實對你的企業要麼不看好找個理由推搪一下,要麼基金經理可能對你的產品或經營策略並不理解而未能作出判斷,故此需要等市場來做出判斷。不論是哪個原因,創業家聽到這類評論其實可以準備pitch下一間基金了。
做基金這一行,尤其是風投,對項目我認為應該認真對待,找來創業家來見面,充分了解企業的各方面後做出一個評論,是好是壞,看好前景或不看好,投或不投,直接跟創業的人道出,清脆爽快,只要有中肯的評語,不論是多麼直接點出該項目的問題,其實對創業家來說都是好事。可惜目前風投私募界良莠不齊,不少基金經理其實對項目了解不深,往往出現以上情況。
有時候,一些相對年輕20出頭的基金經理,對手機行業十分着迷,這不是壞事,但是往往認為所有跟App有關的項目就凌駕一切,其實也身為可笑。
筆者基金所投的在循環回收行業做得不錯的一間企業,過去曾找來幾間世界性知名風投來融資B輪。其中一間找來幾個年輕的投資經理見企業管理層,然而整個談話內容變成線上回收App,像愛回收等怎麼比他們好,對公司的核心價值及技術卻不甚留意,就把項目推了。之餘此類,希望各位讀者,尤其是創業中的朋友,在融資的路途上能遇到及分辨出好的伯樂,讓貴公司能變成千里馬或獨角獸。
更多松仁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