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STEM教育下一站(廖錦興博士)
元旦的維港煙花美景固然可觀,但觀賞逾350架無人機在寶蓮寺天壇大佛上空排列出各種吉祥圖案,配合數碼燈效和音樂,閃耀夜空,感覺更加新奇別致。欣賞無人機表演之餘,也可思考近年香港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有何進展,未來應向哪方向走?
相比積極推動STEM教育的國家,例如美國、新加坡和歐洲等,香港起步不算慢。2015年《施政報告》已把STEM列為重點推動項目,投放逾億元用於小學以校本方式教授;2017/18學年推出「在職中學教師帶薪境外進修計劃」及讓學生於中學階段培養對資訊科技興趣的「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劃」。科技局亦撥款推動多項恒常活動,例如創新科技署的創新科技月、生產力局與學界的「TechEd科技教學展」等。
然而,近年香港學生在能力國際評估和數學、科學趨勢研究都顯著下跌。既然近十年已投入各種政策和資源,為何依然裹足不前?
筆者建議,中小學可成立跨學科科技小組,推廣科普教育,特別是把範圍擴至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讓同學感受科技應用效能和ArtTech的趣味,提高學習動力。同時,可透過專題形式開展研習,如無人機與人工智能(AI)的發展和應用,藉訓練和比賽增加同學的滿足感。
以無人機為例,教育界常作為STEM教學工具,應用範疇不斷增加。無人機不僅在藝術教育發揮作用,還廣泛應用於應對災難與模擬訓練、地理勘探及古蹟研究等。隨着AI迅速發展,無人機應用AI已漸成新模式,在技術和產品普及上為同學創造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筆者去年出席由東區學校聯絡委員會主辦的「東區無人機競速賽」和「東區無人機群飛日」,中小學生都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及團隊精神。中國香港無人機運動總會的學員,更參加國際航空運動聯合會於韓國南原市舉辦的「世界無人機運動錦標賽」,除獲得國際比賽經驗,更在足球賽項目奪得佳績。
香港的創新科技大有作為,機遇處處,《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及《十四五科技應用與發展規劃》均多次提及對創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而大灣區為創科業界提供充足的機遇。筆者認為,本地創科業界和教育界未來計劃,如香港工業總會的《STEM產品認證框架研究報告》及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將成立「應用科學大學」,都為推動STEM教育及培養青年人應用科技能力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