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畢加索的解構和重建(黃岳永)

By on June 14, 2024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好久沒到法國巴黎,筆者趁着在此參與會議的機會順便周圍逛逛,還參觀了巴黎國家畢加索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畢加索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藝術家之一,其作品一早已進入典堂級藝術館羅浮宮,而且一直未被時間淘汰,至今人們對其作品仍然津津樂道。當中最重要的原因,自是因為畢加索建立了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的英文名為「Cubism」,名字的由來是當時的藝評者指畢加索的作品彷彿將「將每件事物都還原成為立方體」,這種革命性的現代藝術風格取代了西方傳統繪畫法則,讓藝術從簡單的審美和模擬真實,變成以多視點、多角度的觀察,更影響了往後藝術發展。而這種將事物解構及重建的現代藝術風格,也很適合我們構思意念和創作。

「立體主義」即是,將每件事物都還原成為立方體。(shutterstock圖片)

人類的記憶大多是以「碎片」形式儲存在大腦之中,這些碎片可以是文字、圖像或者符號,將它們以某種形式連接在一起,便會成為一個連貫的故事而被記住。在這個過程中,「邏輯」將這些碎片聯繫起來,「理性」證明所發生的事情合乎情理,而「情緒」則可能會模糊或改寫記憶,例如將其理想化或浪漫化。

以往筆者也沒有察覺記憶的形成過程,但近年因應社會及科技變化,必需努力對自己和項目進行「解構」(DeConstructing)和「重構」(Reconstructing),便感受到當中的分別。這個解開過去經驗所形成的聯繫結構,再以全新思維和視覺,將碎片重新連結起來的過程,就像是用不同的鏡頭看世界,能夠改變我們對現實一貫的看法和感知,從而能夠構成更適合現實所使用的全新觀點和方案。

這些年來,筆者不便斷將項目重新構思,也有結束或合併原有項目,吸收新的團隊成員以帶來新思維,引入新技術(如人工智能)及新的工作模式(在不同地區工作的團隊成員),這種打破固有做法、建立於網上運作的團隊合作模式,反而能令我們能更有效地運用資源及時間完成項目方案。

畢加索的藝術生涯作品風格豐富多樣,是筆者最喜愛的藝術家之一,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這一說法形容其多變的藝術形式,也代表着他不斷求變創新、不循規蹈矩的叛逆態度和人生觀。當世界已經改變,有時也必須放棄習以為常的東西,重塑自己、打破舊有思維,但只要保持初心,堅持目標進行解構和重建,我們必定能夠重新打造一個充滿新機遇的新世界。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