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活用AI工具提升學習體驗(黃岳永)

By on June 28, 2024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現在只要隨便「圈一圈」圖片或輸入提問,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便馬上可以提供答案,在這個年代,很多人對學習感到迷惘,甚至懷疑是否純屬浪費時間。最近常聽到有人感嘆說:「有了AI,我們還需要學習嗎?」其實換個角度看,現今最重要是如何利用AI工具,使學習更有效率和質素。

筆者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檢討自己吸納資訊的方式,去年也在專欄提過如何利用AI來做筆記。事隔不足一年,AI的發展速度驚人,進一步改變「學習」和「時間」的慣性關係,能更短時間取得更大學習成果。

現今最重要是如何利用AI工具,使學習更有效率和質素。(shutterstock圖片)

大型語言模型的功能強大,若需要寫報告交功課,現在大可以用AI「一鍵輸入」來撰寫,但這篇報告的內容大概只是一篇範本,別說老師很容易發現這是「AI功課」,同學也不能從中學到什麼。我們即使可以利用AI「一步到位」得到答案,但無論是接觸書籍、歌曲、電影或任何事情,AI都不能取代親身探索的經驗。

例如想找一間好餐廳,AI會幫忙篩選評論,從中選出最高評價作推薦。不過,用家還是要親身品嘗才可確認食物是否好吃,而且其他因素如交通時間或餐廳的周圍環境,都可能影響到每個人對餐廳和食物的感覺。

與其說有AI便不用學習,不如說AI壓縮了學習時間。現今Google支援AI智能手機作「圈選搜尋」,不再需要以文字搜索,只需簡單拍照便可直接取得事物的所有訊息;AI更可以把文字與圖像/影像/音樂等互換,再以不同方式表達出來,生成更容易理解的內容,可與用戶互動。

記得之前在專欄中提到「CODA」筆記製作法──Collect(收集)、Organise(組織)、Distill(過濾)和Action(行動)。這在AI或者ChatGPT時代變得尤其重要,因為我們能更快更全面地捕捉和收集(C)更多不同媒體的數據,並壓縮組織(O)和過濾(D)的時間,便能加快行動(A)。

在不同AI工具配合下,學習不再只限於文字課本,形式亦不僅口耳相傳。比起傳統課堂,學習效率要高得多,過程更有趣;節省下來的時間,正好讓我們深入探索和了解更多不同議題,刻畫出一個更多姿多采的世界。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