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南大嶼發展保育平衡之道(鄧淑明博士)

By on July 16, 2024

本文作者鄧淑明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7月初在大嶼山貝澳沙灘發現了兩條中華白海豚屍體,這些個案在本年度已累計31宗。大嶼山西南部沿岸水域是中華白海豚經常出沒的地點,正值政府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發展計劃諮詢公眾,事件更惹人關注當局能否在保育與發展間取得平衡。

「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涵蓋長沙、水口、石壁和貝澳,興建歷奇設施、登山吊椅、優質度假住宿等,諮詢為期兩個月,至7月28日止。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處長胡國源表示,這個發展計劃會避免破壞原有的生態特色及價值。例如貝澳將參考澳洲菲利普島自然公園,增設樹頂步道,以免影響生態價值最高的地帶。

「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涵蓋長沙、水口、石壁和貝澳,興建歷奇設施、登山吊椅、優質度假住宿等。(信報資料圖片)

然而,任何發展都有機會影響生態,近年在附近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持續減少,漁護署的2022至2023年度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甚至形容中華白海豚「在北大嶼山整片水域幾近絕跡」。大興土木對林地、動植物、南大嶼上聚居水牛群的影響,以至遊客增加可能對居民造成滋擾也自不待言。

但我認為,保育與發展並非必然對立,問題在於平衡是否有道,智慧規劃始於充裕、有系統並更新及時的數據。例如要了解在發展工程中,自然生態可能受多少影響,前提是先盤點野生及現有動植物種的品種和數量、掌握天然河道和附近水域水質等資訊,然後才決定可接受的發展程度和地區承載能力等。

首要關鍵是,盡快建立一個綜合全面的南大嶼生態資料庫。目前,香港大學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正籌備一套名為生物多樣性地理訊息系統(BGIS)的數據庫,預定今年內完成。這個以地理資訊系統(GIS)為核心、儲存香港生物多樣性基線資料的數據庫,整合不同來源的生物多樣性資訊,完成後會公開讓人瀏覽。

香港大學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正籌備一套名為生物多樣性地理訊息系統(BGIS)的數據庫,預定今年內完成。(中新社資料圖片)

當局除了要抽取這個資料庫內南大嶼的部分,更要結合其他部門的資訊,例如環保署的環境評估研究,了解南大嶼水域水質的4個主要參數(即溶解氧,總無機氮,非離子氨和大腸桿菌)是否達標。下一步就是贏取市民的支持,當中提升資訊透明度並溝通得法至為重要。

因此,當局應把南大嶼自然生態的資訊重點,在互動地圖儀錶板上羅列並定期更新。圖像化的形式讓公眾更易了解發展前的狀況。其實北部都會區發展規模比南大嶼更大,政府更應該善用GIS這些有利溝通的工具爭取市民支持,減少誤會和爭議,方能達致發展與保育互利共贏。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