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北京那些事(2):人材發展

By on January 19, 2014

我去北京,基本上都是做開發。團隊中有一名產品經理,因為工作關係,聊得特別多。原來他在紐約的投資銀行工作了幾年,一心想參與中國的經濟起飛「好勢頭」,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回北京,最終加入了這個團隊。

超高的學習能力

其實開始也只是聊一些很表面的事,「為什麼要回國?」「為什麼要創業?」老生常談,在此不表。倒有一條問題,我至今難忘。他問我「你在香港是用 Rails 的吧?你怎樣開始學的?」我很好奇,堂堂一個產品經理,管什麼 Rails 不 Rails,而且團隊開發也沒有用 Ruby on Rails,而是用 PHP 的。

他接著說:「在美國這個東西很火,但在中國卻沒幾個人懂(2010年),聽說連 Twitter 都在用,我很想知道這東西到底有什麼神奇。」

「有一本叫 Agile Development with Rails 的蠻不錯。」

「你也是看這本嗎?裏面的例子我試過了,但有點不明白 ……」

我看著眼前一位眉飛色舞的產品經理,不停在說著他自學上遇到的困難。那時候我學 Rails 也沒多久,他的疑問好一些我也解釋不了。但作為一名技術人,卻很享受整個討論過程,因為你感受得到,他作為非技術背景的產品經理,沒有拿著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去對待一些他不懂的細節,反而力求明白理解。他之後告訴我為什麼要去搞明白 Rails,他說:「我不去明白相關的技術細節,如何帶領開發團隊?我訂出來的要求,開發人員也不會信服吧。」就是這種求真的態度,令我深感佩服。

其實說學習能力,也不單單是在技術上。

有同事知道我是香港來的,很開心的跑過來跟我聊天約我吃飯,開口竟然跟我說廣東話。「小林今晚一齊食飯?」「好呀。」普通話四聲,廣東話有九聲,他們說廣東話,很難說得準,口音一定會有,但總體都說得不錯,至少能跟我溝通。問他們怎樣學的?「以前睇 TVB 啲港劇、睇周星馳啲戲,同埋聽 Beyond 啲歌學嘅。」「有無去過上堂學?」「唔會有得上堂啦。」沒錯,是全廣東話的對答。

自問我的普通話是小時候在家看台灣的電視節目學的,但依然是說得很「普通」。聽見他們能自學廣東話,還要有這種程度,小弟甘拜下風、自愧不如。

吸引真正的人才

北京比其他一線城市,有比較多有名的大學,因此在全國聯招中會收到好學生的比例也較高。年青一代,多多少少總會嚮往外國的發展,在科技新公司中工作的,留意外國的機會更多。他們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努力學英文,努力學習新科技(或者抄襲),看外國的網站,留意技術的發展,再將知識與身邊的人交流。這造就一種環境,你不去留意這些新發展,你自然會顯得落伍。

中國的經濟起飛,同一時間吸引了很多海外華人第二代,湧至中國找機會。就像剛才那位產品經理那種「海歸」。他們在歐美等國生活多年,看盡外國的好與壞,現在將知識帶回中國。

在北京看到的,還有一種是「老外」。這裏說的老外,不單單是外國人,也包括一些在台灣、香港或澳門的「北漂」。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活動上遇到一個老外,他說的普通話比我還要好(那時候我的普通話根本沒人聽得明白,此乃後話)。他在北京待了七年,跟我分享在北京創業的種種難題。例如怎樣跟官員打交道(這不只是給他們送禮就解決得了),還要看得通中國這個市場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打交道原來是一種文化交流。另外又遇見一個香港人,當時他在北京創業,做電子出版的,沒有做得太好,之後公司關門,再去了一家做金流做支付的公司。這位香港人,在北京待了五六年,搞清楚了大陸這個市場,明白了大陸人對事物的看法,當再去創業的時候,自然事半功倍,他現在的公司在行內算是做得不錯的一家了。

在北京,有本土的高材生、滿懷希望的「海歸」,還有去中國尋找機會的「老外」,這三種人碰在一起,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我覺得正是中國科技創業近幾年急速起飛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吸引人材

這幾年,香港的教育當局經常說要「國際化」。他們做的就是引入了很多國內的學生(是是是,還有一些國外吧)。不計那些靠關係進來的,我認識很多內地生,水平都十分高。但他們很多人,要不畢業後就回老家,要不就畢業後給外國的大學搶了去深造,又或者留下來的原因,是等住滿七年後的那張身份證。結果我們政府花了的錢,變成了幫人家訓練人材的經費。

一個地方要吸引優材,並不是說給他們一個身份一個護照就可以。如果這個地方經濟發展得好,不只注重單一產業,官僚不亂指一通,自然會有人看到美好前景而湧進來,整個科技行業也會自行發展。什麼輸入優材計劃,極其量只是一個推動力。君不見北京甚至矽谷,有什麼輸入優材計劃的。

後記

這次的文章寫了好久,改了好多遍。那些年在北京認識了好多朋友,我問自己好幾天,對他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腦子裏就跳出那年冬天在北京的點點滴滴,根本不可能要我用幾百字去形容他們。

那時候的公司,曾經被稱為「中國創業界的少林寺」,他們訓練了好多高人,這些高人現在去了不同的地方工作,都有很好的表現。到了今天,我們還有聯絡,他們也繼續教懂我很多事。

謹以此文去感謝那些年每天帶我去吃辣椒的朋友們。(對,我去外地其實不是工作,是去吃飯的。 XD)

[原文:victorlamhk.com 圖:podoboq]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