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科技助港解決交通問題(莫乃光)

By on December 14, 2015

本文作者莫乃光為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為《信報》撰寫專欄「專業為公」

信報資料圖片 黃俊耀攝

信報資料圖片 黃俊耀攝

不論駕駛與否,市民每天都深深體會香港交通擠塞之苦。政府上周五宣布展開為期3個月的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進行公眾諮詢,並將在中環進行試驗。筆者10年前曾加入交通諮詢委員會,了解到實行計劃毫不容易。當然,司機要「搵食」首當其衝,豁免收費機制必受爭議。然而,應用創新科技協助解決交通問題是值得加以推動的方向。

智能運輸落後

以電子道路收費的工具為例,政府拋出兩種方案:「自動車牌識別」拍攝車牌和可即時付款的「短距離微波通訊」,即類似現在隧道的快易通收費方式。拍攝車牌可能有私隱問題,而新加坡則採用後者,並可視乎交通情況調節收費價格疏導駕駛者,當地更在開發使用全球導航衞星定位技術的系統,更準確量度車輛於收費區行駛的距離,並克服設立收費設備的困難。隨着流動支付普及,相信付款方式定能比過往方便。

電子道路收費經過30年方可真正踏出第一步,如要引入更多科技處理交通擠塞,又需要多少個10年?在外國日漸受重視的智能運輸系統,香港卻相對緩慢。概念是在交通基建和車輛上資訊及通訊科技配合,令交通系統更靈活、安全和環保,例如提供實時交通數據,綜合不同數據例如公共交通乘客習慣、分析駕駛者路線和流量,結合動態調整交通燈號和車速限制,改善交通擠塞問題。

今年6月,筆者於立會質詢政府會否在《公共交通策略研究》納入智能運輸系統的應用,得到官僚式回覆,指超出研究範圍,又認為目前政策「行之有效」;缺乏前瞻性,令人無奈。運輸處現有的系統提供主要道路車速、公共交通路線、道路限制等,其實已遠遠落後其他國家。

新加坡政府推出的MyTransport手機應用程式,集所有陸路交通工具資訊於一身,並提供巴士的實時到站資訊。

反觀在香港,市民若要知道不同交通工具的實時情況,須下載不同營運商的程式(如地鐵、九巴);有外國開發者想進軍本港提供實時公共交通資訊,卻發現向公共交通公司取得數據困難重重。政府並沒有要求公共交通營辦商(如巴士公司)向政府提供實時到站數據,更遑論向公眾提供。

隨着科技朝向車輛智能化,數據的重要性只會與日俱增。愈來愈多汽車製造商為新產品安裝車載資訊系統(Telematics),其概念是把傳統汽車轉型為智能車,藉結合數據、車內無線通訊和資訊技術,改善汽車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例如供駕駛者隨時掌握即時路況、作路線規劃,或提出緊急救援等。有國際顧問公司估計,5年內每5架車輛將有一架裝有無線網絡配備,而車載資訊系統在亞太區的銷售將會在3年後增加約一倍。試想想,智能手機為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便利,智能車的普及化將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

政策法例未配合

不過,目前香港的法例對車內熒幕可顯示的資料有嚴格限制。《道路交通(車輛構造及保養)規例》第37條規定,汽車內的屏幕只可顯示車輛現況、輔助泊車的畫面、位置資料和導航資料。其他資料如網上地圖、即時交通資訊,不論車輛是否正在行駛都不可使用。故車廠即使提供更多功能,香港司機也不能使用,甚至須移除部分配件方可入口。車廠每次推出系統功能更新之前,必須先獲運輸署批准,換言之,即使買入先進型號車輛,一些提升安全性和效能的功能都無法使用。

誠然,目前有些系統更新存在安全風險,例如Tesla早前推出的半自動駕駛(Autosteer)和自動轉線功能被報章測試發現不時有誤差,對駕駛者造成風險。不過,汽車業創新愈來愈快,英國、紐西蘭、德國、法國分別訂立或更新法例規管無人駕駛車輛,港府若無視科技發展趨勢繼續一刀切禁止,將不利創新。

美國著名創投家Steve Jurvetson指出,自動駕駛車輛在未來會大大減少交通意外的發生,同時會改變公共交通工具模式和提升駕駛效能,改善路面擁擠的情況,而自動駕駛技術普及將是大勢所趨。香港要創新,不能繼續以保守的態度應對。

電子道路收費最終能否落實,政府將面對強大阻力。在交通系統規劃方面,如政府當局願意跳出過往的思維,大力推動智能運輸系統,例如實時交通數據發放、整合、分析和運用,對未來更長遠的規劃和處理交通問題將大有裨益。

更多莫乃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