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設施的網站能否於現代社會生存
40 分鐘後,Cindy Manit 就會根據手機裡的 app 指示, 驅車至三藩市南部的街區,接送一位褐色頭髮的女人去機場。Manit 不是計程車司機,但搭過她順風車的乘客已經超過百位。太多人都覺得她過分信任他人,而她自己卻並不這麼想。
生活中的 Manit,是一位瑜伽導師兼私人教練,在 2012 年 8 月註冊成為私家車共用乘租服務 Lyft 的一名簽約司機。初創公司 Lyft 如今擁有數千名司機,融資總額突破 3.33 億,並被認為是時下流行的「共用經濟」代表之一,同樣成功的案例還有 Airbnb 以及 Uber。
共用經濟盛行
在過去的幾年中,「共用經濟」已逐漸趨於成熟。監管人員、經濟學家紛紛試圖研究其影響。這些公司引發的消費者行為,在五年前看來,都是那麼難以置信的瘋狂。 Lyft, Sidecar, Uber,讓我們跳進陌生人的車裡; Airbnb,使我們主動請陌生人到自家住;DogVacay, Rover 讓我們放心的把狗狗寄託在陌生人家裡;Feastly 則牽線搭橋,讓我們去陌生人家裡吃飯。我們開始相信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邀請他們進入自己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走進了親密互聯網的新世紀。
「共用經濟」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突破,也是對文化的衝擊 ; 它有著複雜的演算法系統和精確的獎罰制度。eBay 可謂是帶領市場突破人與人、面對面交易的先驅,鼓勵人們相信其他人。Lyft 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保證司機們接送的並不是馬路上隨隨便便的路人甲。每一位 Lyft 搭乘者都需要將 Facebook 的個人資料導入帳號。因此,每次他們撥出叫車電話時,自己的照片便會顯示在 Lyft 司機的手機桌面上;司機還會為乘客留下分數評級,信用記錄差的使用者將被自動忽略;此外,搭乘者還需通過信用卡註冊,保障了支付體系。
經濟起飛,信任打折
Manit 說,自己的信任度門檻較低(low trust threshold)。換句話說,她更樂於信任他人,而非過度的自我保護。
懷疑論反映出一種廣泛而根深蒂固的心理狀態,並被現實中不靠譜的事例而不斷加深。因此,「共用經濟」的奉行者們認為,自己做的不僅僅是生意,而且從根本上改善了人與人的關係。傳統互聯網幫助陌生人線上上建立虛擬連接,而現代互聯網則幫助人們完成線下的真實溝通。紐約大學的教授 Arun Sundararajan 說,「人們實際的溝通程度遠遠低於客觀需要。」Lyft 聯合創始人 John Zimmer 則說,「共用經濟」要做的,就是逐漸填補兩者的鴻溝。
相識不易,信任更不易。2012 年全美社會調查資料顯示,僅有 32% 的測試者願意相信他人,遠遠低於 1972 年的 46%。實際上,就算對他人信任度極高的 Manit 也並不會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向陌生人敞開家門。比如,她不接受陌生人租用自己的車,但如果通過 RelayRides 或者 Getaround 有口碑的中間公司,就另當別論了。
事實上,我們所處的商業環境中佈滿陌生人的蹤影。每天,我們都把信用卡遞給陌生的收銀員;坐進陌生司機的計程車裡;吃著隔壁廚房裡陌生廚師做的菜;住在陌生的酒店,並從未擔心拿著鑰匙的侍應生會趁我們熟睡時潛入房間。所幸的是,工業革命時期建立起來的法律條例和保障體系,為如此龐大複雜的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那之前,美國人喜歡群居在小城鎮和農場社區,人際交往較強,彼此間親切友善,價值觀也相似。因此做熟人的生意並非難事。而情況在 19 世紀中葉發生了變化,當美國人從小村莊搬進大城市,小商人變成了大企業,本地市場也受到了跨國公司的衝擊。周圍的人從熟人頃刻變為陌生人,人們無法再依賴傳統的人際交往和文化準則來保障貿易。正如 UCLA 社會學家 Lynne Zucker 所言,曾經維繫美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元素「信任」,迅速崩塌。在接下來的數年,正規的體系陸續出現,從而取代消失的「信任」。1870 年到 1920 年間,法規像雨後春筍般制定推出,銀行、保險、法律等行業紛紛建立起新制度。同時,政府法規陸續出臺,協助規範新型產業。Zucker 說,「規範化的體制重建人與人間的信任,經濟秩序得以恢復。」
新時代下的新型信任關係
但新工業時代到來,規矩體制又面臨新的改變。eBay 無法要求每一位擁有小商品的普通人,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法律條款,成為一個掛牌店主。於是,他們打造了自己的信任體系。先是監控 eBay 平台內的各種交易行為,發現買家和賣家的潛在問題,提供獨特的付款方式,並最終得以保障全部購買行為。由此,eBay 從原來「被動的主人」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如同銀行業、保險業在 20 世紀早期的變革,新的體制再一次重塑了信任,人與人不需要完全相信對方,只需依賴一個中間系統就能保障個人利益。
Airbnb 也模仿了該流程。最初,聯合創始人 Brian Chesky, Joe Gebbia, 和 Nate Blecharczyk 只是想提供租客和房主的配對服務,隨後的事就留給雙方自行解決了。但幾年後,Airbnb 擴展完善了服務範圍:全面接手支付、配對、評論、溝通平台等。2011 年 6 月爆出的「Airbnb 房主被房客洗劫一空」危機,也促使它不得不完善體制,建立信任與安全部門。
Airbnb 的信任與安全部門負責挖掘資料,追蹤每一筆訂單的預定,支付,房主與租客溝通,以及評論的各個環節。如果交易雙方試圖通過協力廠商系統繞過 Airbnb ,該資訊將被系統自動遮罩。系統還能辨認出同一位租客是否反復訂房,有無刷虛假信用記錄等不安全行為的嫌疑。
從多重角度來看,Airbnb 與 eBay 的體系類似 — 通過機器演算法為顧客承擔風險,提供充滿信任的交易平台。但問題在於 eBay 是一種雙向平台,你要麼買,要麼不買。對於這樣的系統,中間信任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它幫助消費者排除騙子和不良商戶。而「共用經濟」公司面向的都是鬆散的個體,即便中間信用體系或許能夠檢測到個別不良用戶,卻沒法避免全部,比如,不小心把蠟滴到麥克風上租客,愛開快車的瘋狂司機等。因此,共用經濟需要的是更加細微嚴謹的條款。
私家車短租服務 RelayRides 的 CEO Andre Haddad 將「共用經濟」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類比。「你有 3 個孩子,卻無法完全控制他們,只能引導他們做對的事情。」如果你在 eBay 買一款相機,你只需要知道賣主身份是 NikonIcon1972。 而在共用經濟模式下,人們不再匿名,而是傾向面對面溝通、交易。即便無法當面交流,雙方的帳號都與 Facebook 連通,使得虛擬交流也帶有真實的身份。RelayRides 發現租客和車主更傾向於面對面對接,交換鑰匙。儘管 RelayRides 想要發掘更加方便高效的方式來拓展生意,但沒想到傳統的「面對面」交易,更能增強雙方信任,並最大限度得保護車輛。
一句話,我們不會跟認識的人胡來。介紹人們相互認識,能鼓勵彼此表現得更加靠譜,從而減少公司的保險支出。在「共用經濟」裡,商業仿佛已經退居其次,人與人的溝通、連接奠定了整個交易流程。從這一層面來看,當前的貿易仿佛回到了工業革命前,依賴人際關係和真實身份完成。新型的共用經濟公司更能吸引思想開放、前衛的早期嘗鮮者(early adopters)。全新的體系在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加舒適的人際關係和交易體驗。
[原文:Wired ]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