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互聯網已死?
最近科網朋友圈中,傳閱著幾篇文章,其中主要的兩篇是早在2013年發表的,不知怎地又泛起了漣漪:
一篇題為「香港互聯網已死」,作者黃何,是來港唸碩士的內地人,在香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工作過,後往矽谷創業。另一位李英豪,曾在香港創辦企業移動應用方案公司,後到北京另起爐灶,為移動支付公司「錢方」的創辦人,他回應黃何,寫了「香港互聯網創業真的很難!」一文。
長話短說,兩位對香港互聯網生態的看法十分悲觀,主要論點是:
- 香港的本土市場太小,但往外闖的話,港人既不懂內地市場,又不了解西方市場,所以發展規模始終不大。
- 市場發展受制,故香港的有錢人縱多,願意投資互聯網的卻寥寥可數。欠缺資金下,創業團隊巧婦難為無米炊,不少慘澹經營。
- 為支撐營運,創業團隊唯有大量承接外包工作,流水作業,難有創意可言。
- 行業缺乏前景,無法吸引人才,更難創造驚豔產品,或突破市場。結果又回到(一)。
黃何的結論是「互聯網在香港屬於夕陽行業」,李英豪則認為「在香港互聯網創業不是一般的難,希望在香港創立一家偉大的互聯網企業更難」。
兩位的論點、引述的例子,大致屬實,有此結論也理所當然,可我看了之心裏非常不舒服。
在內地經營手遊業務的香港公司「拉闊」、創辦人高重健亦曾一口氣寫過幾篇討論香港「科技興邦」(地/資 /人)的文章,論點相似,但閱罷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倒因為作者的「愛之深、責之切」而引起反思。
為什麼現在卻因為兩篇批死香港互聯網的文章,而特別感到不舒服?
想了幾天,又找朋友談過,終於想通:兩位眼中的「香港互聯網」,不同我身處的「香港互聯網」,因為他們談的雖是事實,卻只是部份的事實。更重要是,他們提出了質問,但沒有提供解決方案--是的,現況都這樣了,那香港怎麼自處、以什麼態度面對?
創業的精神就是迎難而上,篤定「XX已死」、「XX很難」,根本無助解決問題,更有違創業精神。我的看法是:
1.來自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家多少有些瞧不起香港的創業團隊,因為「咱有十三億人的市場,你才七百萬」。但本土市場小,不是香港創業家的「錯」。好比生在發達國富裕家庭的,僅是運氣好而已,沒道理瞧不起窮國的孩子。
2.就是因為深明香港市場太小,所以許多創業團隊著眼的不是「本土」,而是「全球」。舉例9gag每月瀏覽量為八億,但香港佔的份額不足為道,反而它在德國和印尼都有「粉絲」組織;走小眾路線的Coach’s Clipboard,用戶不多,但主要來自美國,連NBA球隊都是用家。
類似例子很多。重點不是有多少香港創業團隊踏上國際舞台,重點是「有」香港創業團隊突破了本土的限制,做出成績,沒有「死」在香港,也為其他團隊帶來啟示。反問一句:有幾多成功的內地互聯網產品,超過一半用家不是本土的?可見,本不本土、國不國際化,只是定位不同,未必就有高低之分。
擁有龐大本土市場的,如美國與中國,不假外求,自然是優勢;但小的經濟體也能做得好:新加坡、芬蘭、以色列、摩洛哥等,都是表表者。香港也可走出自己的路。
3.即使有些香港的互聯網團隊只做本土市場,「小」也可以美。如果9gag是遠征海外的香港品牌,HKMovie就是每天都會經過的街坊小店--生意不大,但細水長流,深得用家喜愛。
4.香港的市場也許很本土,但香港的人才不。例如去年年中,香港遭遇國家級網絡襲擊,規模之大,可堪載入互聯網歷史。當時有卅多名海內外精英,不眠不休在線聯手頑抗。我問其中一位核心成員,有這麼多「老外」為香港兩脇插刀嗎?他說,不止老外。你不知道全世界都有香港互聯網的精英嗎?
香港頂尖的軟件工程師進入了矽谷幾家最大的企業,未必經常回來,但香港有難時,他們沒有缺席,是默默捍衛我們的無名英雄。
5.的確有許多香港創業團隊在接外包,但接外包並非低人一等--印度就是接外包的世界大國,國家的GDP還得靠外包呢。即使只接外包,也是自給自足的生意,不偷不搶,光明正大。 憑什麼瞧不起接外包?
我們承認,香港互聯網有很多問題--資金、市場、產品等,沒有錯。但關鍵不是困難有多大,關鍵是港人如何面對它。自回歸以來香港就被批死過幾次,死不去,證明港人骨子裏就有不服輸的精神--走出去、做好自己、接外包等,就是我們為了突破限制而不斷作出的嘗試。一句話:千萬別被睇死。
做互聯網產業的,當然希望越大越好,若確認香港互聯網搞不大,不來港就是。但做生意若只是為了做大做強,到頭來大得征服全宇宙,卻贏不了尊重,又如何?
本文分上、下兩節,於2015年4月9及10號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Net+」版。此為合體兼加長版。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這雙手雖然小」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深入了解Fine-Tuning:什麼是Fine-Tuning?在香港市場中有什麼應用與挑戰?
在人工智能(AI)領域,AI 模型 Fine-Tuning 正成為一項關鍵技術,它能顯著提升機器學習模型在特定任務中的表現。這種技術使得預訓練模型能夠根據具體需求進行調整,從而提高準確性和效率。
- Posted September 13, 2024
- 0
-
藍牙6.0多項突破 Find My細至厘米(林國誠)
最新發表的Bluetooth 6.0規格,將顛覆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在無線設備互聯方面帶來了革命性進步。在介紹Bluetooth 6.0前,先回顧過去幾代Bluetooth技術的不足及限制。
- Posted September 13, 2024
- 0
-
中佬的浪漫 探索新科技(黃岳永)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除了深受不同年齡層男士喜愛的《高達》,不少人到中年的「中佬」開始重拾童年的打機樂趣,例如可玩到大部分PC遊戲的Steam Deck,近幾年便掀起全球遊戲革命;剛推出的電子遊戲《黑神話:悟空》與其引發的熱潮,也吸引不少老玩家的目光。
- Posted September 13, 2024
- 0
-
新技術|英飛凌首製成12吋GaN晶圓
國晶片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周三(11日)宣布,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個300毫米(12吋)氮化鎵(GaN)晶圓技術,生產晶片數量是200毫米(8吋)晶圓的2.3倍。
- Posted September 13, 2024
- 0
-
AI趨勢|Adobe末季推AI短片生成器
美國圖像處理軟件商Adobe宣布今年底前,為旗下剪片工具Premiere Pro推出測試版工具,配合Adobe Firefly視訊模型,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創作短片。
- Posted September 13, 2024
- 0
-
AI之戰|甲骨文夥輝達建澤級雲訓練AI
美國軟件公司甲骨文(Oracle)與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合作,聯手建造全球首個「澤級」(Zetta)雲端運算集群,讓客戶透過甲骨文雲端基礎設施(OCI)訓練人工智能(AI)。
- Posted September 13, 2024
- 0
-
本地創科動態|港大學生研發安全帽冷卻裝置 贏設計大獎
來自香港大學的7位學生,設計冷卻裝置Air Ring 48(AR48),可安裝在標準安全帽上,保障建造業工人在酷熱環境下工作安全。這項發明最近勝出2024香港區James Dyson設計大獎。
- Posted September 13, 2024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