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重新思考學習方式(黃岳永)

By on February 9, 2024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學期重新開始,同學們的電腦、筆記簿和螢光筆再度登場,但是進入講座聽課或在圖書館閱讀之前,不如先想一下自己到底是如何學習的?

大部分同學的學習方法都是「上課寫筆記,回家再複習」。課堂時把老師強調的重點或者數字迅速記錄下來,回家再以此作為關鍵詞,來與課本內容整合。這種方法對記憶細節來應付考試有其用途,但就學習而言,只能留下零散的知識片段,與真正理解內容和達致實際上的學以致用,仍然相差甚遠。

感官體驗(右腦)提供原材料,再與語言處理(左腦)整合來固化記憶。(Freepik網絡圖片)

「記筆記」(Note-taking)和「做筆記」(Note-making)看來相似,其實細節大大不同。前者主要是快速作重點記錄,方便日後補充;後者則是把訊息重新處理吸收。只是單純把內容抄下來,這樣並不算一份好筆記,因為在這段過程中只是一味的抄寫,並沒有把內容理解及記在腦中,所以製作筆記應該是結合兩者,不單止被動記錄,還會透過重新整理(Rephrase)、反思(Reflect)和重構框架(Reframe),把知識化為己用,而非「考完試就還返晒比老師」的知識借貸。

試把自己的大腦具像化,右腦是一個廣闊、相互連接的領域,接收感官體驗、情感和整體印象,也是我們首次「遇到」資訊的地方,即講座的視覺、聲音和感覺,以及書本的質感和情感等。要將這些資訊保留,便要把它們遷移到左腦這個規劃良好的大城市,分門別類的一一放好。

這個「從右到左」的遷移過程,需要把知識Rephrase,不單單是搬字過紙,而是把其重新理解並歸納。當中需要真正掌握知識的概念,進而建立更強的神經連結和記憶存檔。就如掌握一門語言,真正的流利是指對於文化的理解,而不僅僅是早期的Google翻譯。

接下來是Reflect過程,除了需要閱讀和記憶,還要懂得提出質疑,透過問題將新知識與現有的認知連結,從而得到不同的視角。這種批判性分析由被動記錄轉變為主動探索,幫助我們建立一個與自己人生經歷共鳴的獨特理解。最後,把自己Reframe,從新角度看待想法,把知識當作積木般重新構建,構思如何把它有效應用於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這個「Rephrase、Reflect、Reframe」的製作筆記方式,與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探索右腦和左腦互動的發現不謀而合:感官體驗(右腦)提供原材料,再與語言處理(左腦)整合來固化記憶。要記住,做筆記不只是應付考試,更是一個培養理解、激發創造,以及學會學習的過程。新學期新開始,不妨放棄無意識的潦草筆記,開始一場轉變性的學習冒險體驗,讓知識成為自己應對未來挑戰的工具,創造無限可能性。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